2.簡述《尚書》的來龍去脈.
2.簡述《尚書》的來龍去脈.
2.在文獻傳承方面,西漢時期最初的《尚書》版本是由秦朝博士伏生傳下來的,包含28篇文章,使用的是當時通行的隸書字體,因此被稱為今文《尚書》。3.西漢中期,傳說中出現的古文《尚書》主要有孔安國家傳本、劉向用以校書的中秘本、張霸的百篇游獵本(此書雖廢,但其《書序》流傳下來)、魯恭王劉余發現的孔壁本和河間獻王劉德所得本亂羨。4.東漢時期流行的古文《尚書》是杜林的漆書本。這些今文和古文《尚書》在西晉永嘉之亂中幾乎全部散失。5.東晉時期,梅賾獻出了古文《尚書》58篇、《孔安國序》以及《孔安國傳》。6.到了唐代,孔穎達奉命撰寫《五經正義》時,以梅賾所獻版本為定本,并將其《孔安國傳》作為正注,撰成了《尚書正義》,成為官方認可的版本,也就是《十三經注疏》中的《尚書注疏》本。
導讀2.在文獻傳承方面,西漢時期最初的《尚書》版本是由秦朝博士伏生傳下來的,包含28篇文章,使用的是當時通行的隸書字體,因此被稱為今文《尚書》。3.西漢中期,傳說中出現的古文《尚書》主要有孔安國家傳本、劉向用以校書的中秘本、張霸的百篇游獵本(此書雖廢,但其《書序》流傳下來)、魯恭王劉余發現的孔壁本和河間獻王劉德所得本亂羨。4.東漢時期流行的古文《尚書》是杜林的漆書本。這些今文和古文《尚書》在西晉永嘉之亂中幾乎全部散失。5.東晉時期,梅賾獻出了古文《尚書》58篇、《孔安國序》以及《孔安國傳》。6.到了唐代,孔穎達奉命撰寫《五經正義》時,以梅賾所獻版本為定本,并將其《孔安國傳》作為正注,撰成了《尚書正義》,成為官方認可的版本,也就是《十三經注疏》中的《尚書注疏》本。
![](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5/wz/18471903152.jpg)
1. 《尚書》又稱《書》或《書經》,是中國最早的政治文獻集。傳統上,它被認為是由孔子整理編訂,但根據《尚書·堯典》等篇目的內容來看,它們的成書時間大約在戰國時期。2. 在文獻傳承方面,西漢時期最初的《尚書》版本是由秦朝博士伏生傳下來的,包含28篇文章,使用的是當時通行的隸書字體,因此被稱為今文《尚書》。3. 西漢中期,傳說中出現的古文《尚書》主要有孔安國家傳本、劉向用以校書的中秘本、張霸的百篇游獵本(此書雖廢,但其《書序》流傳下來)、魯恭王劉余發現的孔壁本和河間獻王劉德所得本亂羨。4. 東漢時期流行的古文《尚書》是杜林的漆書本。這些今文和古文《尚書》在西晉永嘉之亂中幾乎全部散失。5. 東晉時期,梅賾獻出了古文《尚書》58篇、《孔安國序》以及《孔安國傳》。6. 到了唐代,孔穎達奉命撰寫《五經正義》時,以梅賾所獻版本為定本,并將其《孔安國傳》作為正注,撰成了《尚書正義》,成為官方認可的版本,也就是《十三經注疏》中的《尚書注疏》本。7. 宋代儒者對《察轎尚書》的真偽產生了疑問。清代閻若璩在《尚書古文疏證》中確認了梅賾所獻的古文《尚書》和《孔安國傳》為偽作,但其中仍保存了已散失的今文《尚書》28篇的內容。8. 現存《尚書》的28篇文章中,除了《堯典》等三篇外,其余大部分是真實的文件,或其內容基本上是真實的,對研究夏、商、西周時期的政治思想形成與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9. 在《尚書》的注本方面,除了孔穎達的注疏外,清代孫星衍的《尚書今古文注疏》也被認為是完備的注本。10. 近人顧頡剛、陳夢家等人的研究論著,在科學價值上具有重要的貢獻。
2.簡述《尚書》的來龍去脈.
2.在文獻傳承方面,西漢時期最初的《尚書》版本是由秦朝博士伏生傳下來的,包含28篇文章,使用的是當時通行的隸書字體,因此被稱為今文《尚書》。3.西漢中期,傳說中出現的古文《尚書》主要有孔安國家傳本、劉向用以校書的中秘本、張霸的百篇游獵本(此書雖廢,但其《書序》流傳下來)、魯恭王劉余發現的孔壁本和河間獻王劉德所得本亂羨。4.東漢時期流行的古文《尚書》是杜林的漆書本。這些今文和古文《尚書》在西晉永嘉之亂中幾乎全部散失。5.東晉時期,梅賾獻出了古文《尚書》58篇、《孔安國序》以及《孔安國傳》。6.到了唐代,孔穎達奉命撰寫《五經正義》時,以梅賾所獻版本為定本,并將其《孔安國傳》作為正注,撰成了《尚書正義》,成為官方認可的版本,也就是《十三經注疏》中的《尚書注疏》本。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