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藥:燈籠草的功效與作用
中草藥:燈籠草的功效與作用
2.來(lái)源為茄科植物燈籠草的全株。3.燈籠草為一年生草本,高30至90厘米,莖直立或披散,具短毛和細(xì)棱。4.葉互生或2片聚生,卵圓形至矩圓形,長(zhǎng)3.5至10厘米,寬2至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心形或斜偏,邊緣有淺波狀疏鋸齒,上面綠色,下面淺綠色,兩面脈上短茸毛,下方較密,葉柄長(zhǎng)7至25毫米,亦被短茸毛。5.花單生于葉腋,花梗長(zhǎng)4至5毫米,具短茸毛,花萼綠色,鐘狀,5淺裂,徑3至4毫米,表面有5棱,具短茸毛,花冠黃色,短筒狀,長(zhǎng)約5毫米,5淺裂,裂片圓形,喉部?jī)?nèi)面帶紫色,雄蕊5,花絲黃色,藥藍(lán)紫色,雌蕊1,子房上位,2室,花柱淺黃色,柱頭綠色,圓形。6.漿果圓形,直徑約1厘米,黃色,宿萼在結(jié)果時(shí)膨脹成燈籠狀,包圍在漿果外面,但與果分離,花期6至7月,果期9至10月。
導(dǎo)讀2.來(lái)源為茄科植物燈籠草的全株。3.燈籠草為一年生草本,高30至90厘米,莖直立或披散,具短毛和細(xì)棱。4.葉互生或2片聚生,卵圓形至矩圓形,長(zhǎng)3.5至10厘米,寬2至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心形或斜偏,邊緣有淺波狀疏鋸齒,上面綠色,下面淺綠色,兩面脈上短茸毛,下方較密,葉柄長(zhǎng)7至25毫米,亦被短茸毛。5.花單生于葉腋,花梗長(zhǎng)4至5毫米,具短茸毛,花萼綠色,鐘狀,5淺裂,徑3至4毫米,表面有5棱,具短茸毛,花冠黃色,短筒狀,長(zhǎng)約5毫米,5淺裂,裂片圓形,喉部?jī)?nèi)面帶紫色,雄蕊5,花絲黃色,藥藍(lán)紫色,雌蕊1,子房上位,2室,花柱淺黃色,柱頭綠色,圓形。6.漿果圓形,直徑約1厘米,黃色,宿萼在結(jié)果時(shí)膨脹成燈籠狀,包圍在漿果外面,但與果分離,花期6至7月,果期9至10月。
1. 燈籠草,載于《陸川本草》,別稱打頭泡、泡泡草等。2. 來(lái)源為茄科植物燈籠草的全株。3. 燈籠草為一年生草本,高30至90厘米,莖直立或披散,具短毛和細(xì)棱。4. 葉互生或2片聚生,卵圓形至矩圓形,長(zhǎng)3.5至10厘米,寬2至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心形或斜偏,邊緣有淺波狀疏鋸齒,上面綠色,下面淺綠色,兩面脈上短茸毛,下方較密,葉柄長(zhǎng)7至25毫米,亦被短茸毛。5. 花單生于葉腋,花梗長(zhǎng)4至5毫米,具短茸毛,花萼綠色,鐘狀,5淺裂,徑3至4毫米,表面有5棱,具短茸毛,花冠黃色,短筒狀,長(zhǎng)約5毫米,5淺裂,裂片圓形,喉部?jī)?nèi)面帶紫色,雄蕊5,花絲黃色,藥藍(lán)紫色,雌蕊1,子房上位,2室,花柱淺黃色,柱頭綠色,圓形。6. 漿果圓形,直徑約1厘米,黃色,宿萼在結(jié)果時(shí)膨脹成燈籠狀,包圍在漿果外面,但與果分離,花期6至7月,果期9至10月。7. 生于田間、路旁、村邊,分布于我國(guó)南北各地。8. 夏、秋兩季采收。9. 化學(xué)成分包括根中的有機(jī)酸、氨基酸、黃酮甙、酚類(lèi)及糖類(lèi),葉中綠原酸,果實(shí)富含胡蘿卜素及多種營(yíng)養(yǎng)成分。10. 性味甘淡微寒或苦寒微甘。11. 功用主治清熱、行氣、止痛、消腫,用于治療感冒、痄腮、喉痛、咳嗽、腹脹、疝氣、天皰瘡等。12. 用法與用量?jī)?nèi)服煎湯,3至5錢(qián);外用搗敷或煎水洗。13. 提醒:燈籠草信息來(lái)源于網(wǎng)絡(luò),使用前請(qǐng)遵醫(yī)囑。詳情
中草藥:燈籠草的功效與作用
2.來(lái)源為茄科植物燈籠草的全株。3.燈籠草為一年生草本,高30至90厘米,莖直立或披散,具短毛和細(xì)棱。4.葉互生或2片聚生,卵圓形至矩圓形,長(zhǎng)3.5至10厘米,寬2至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心形或斜偏,邊緣有淺波狀疏鋸齒,上面綠色,下面淺綠色,兩面脈上短茸毛,下方較密,葉柄長(zhǎng)7至25毫米,亦被短茸毛。5.花單生于葉腋,花梗長(zhǎng)4至5毫米,具短茸毛,花萼綠色,鐘狀,5淺裂,徑3至4毫米,表面有5棱,具短茸毛,花冠黃色,短筒狀,長(zhǎng)約5毫米,5淺裂,裂片圓形,喉部?jī)?nèi)面帶紫色,雄蕊5,花絲黃色,藥藍(lán)紫色,雌蕊1,子房上位,2室,花柱淺黃色,柱頭綠色,圓形。6.漿果圓形,直徑約1厘米,黃色,宿萼在結(jié)果時(shí)膨脹成燈籠狀,包圍在漿果外面,但與果分離,花期6至7月,果期9至10月。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