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斗機在天空做普而枷鎖眼睛蛇這機動動作是怎樣做了
戰斗機在天空做普而枷鎖眼睛蛇這機動動作是怎樣做了
解析: 普加喬夫眼鏡蛇動作。“普加喬夫眼鏡蛇”機動,是由俄羅斯著名飛行員普加喬夫于1989年在巴黎航展上首次表演的蘇-27戰斗機特技。一.“眼鏡蛇”動作過程剖析。在進行“眼鏡蛇”動作前,飛行員將飛機調整至適當速度(單座型約400km/h,雙座型430km/h),并從平飛狀態開始微調操縱桿,使飛機形成小的上升角。隨后,飛行員迅速拉桿到底并保持,同時調整發動機轉速以滿足需求。蘇-27飛機具有良好的上仰跟隨性,幾乎在桿向后移動的瞬間便開始上仰轉動,并在極短時間內形成較大的上仰角速度,產生約4g的載荷,此時前緣襟翼自動打開至最大。
導讀解析: 普加喬夫眼鏡蛇動作。“普加喬夫眼鏡蛇”機動,是由俄羅斯著名飛行員普加喬夫于1989年在巴黎航展上首次表演的蘇-27戰斗機特技。一.“眼鏡蛇”動作過程剖析。在進行“眼鏡蛇”動作前,飛行員將飛機調整至適當速度(單座型約400km/h,雙座型430km/h),并從平飛狀態開始微調操縱桿,使飛機形成小的上升角。隨后,飛行員迅速拉桿到底并保持,同時調整發動機轉速以滿足需求。蘇-27飛機具有良好的上仰跟隨性,幾乎在桿向后移動的瞬間便開始上仰轉動,并在極短時間內形成較大的上仰角速度,產生約4g的載荷,此時前緣襟翼自動打開至最大。
![](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5/wz/18474853252.jpg)
分類: 社會民生 >> 軍事解析: 普加喬夫眼鏡蛇動作“普加喬夫眼鏡蛇”機動,是由俄羅斯著名飛行員普加喬夫于1989年在巴黎航展上首次表演的蘇-27戰斗機特技。一.“眼鏡蛇”動作過程剖析在進行“眼鏡蛇”動作前,飛行員將飛機調整至適當速度(單座型約400km/h,雙座型430km/h),并從平飛狀態開始微調操縱桿,使飛機形成小的上升角。隨后,飛行員迅速拉桿到底并保持,同時調整發動機轉速以滿足需求。蘇-27飛機具有良好的上仰跟隨性,幾乎在桿向后移動的瞬間便開始上仰轉動,并在極短時間內形成較大的上仰角速度,產生約4g的載荷,此時前緣襟翼自動打開至最大。上仰轉動角速度在0.15秒時達到峰值,飛機仰角約38°;0.2秒時,仰角增至62°左右;0.4秒時,仰角達到約62°,全機焦點前移,飛機繼續快速上仰,平尾的相對迎角從負轉到正,對全機的力矩貢獻由上仰轉為俯沖,對上仰轉動起到阻尼作用。飛行員加大推力,軌跡繼續向上彎曲,飛機的氣動力減小,并在阻力方向的投影分量開始增加,飛機迅速減速。飛機仰角在0.6秒時達到約73°,機翼已進入深失速,平尾也失速,氣動阻力顯著增加,不僅使飛機繼續減速,對上仰轉動的阻尼也明顯加大,轉動角速度明顯減小,但飛機繼續上升。1秒時,飛機繼續保持上仰轉動和減速,在2.5至3秒間,飛機仰角達到110至120°的最大值,氣動力合力已轉向后下方,飛機軌跡開始向下彎曲,飛機從上仰轉為下俯。接近5秒時,飛機迎角已恢復至30°左右,并開始增速。接近5.5秒時,飛機恢復至進入迎角。6秒時,飛機開始明顯下降高度,數秒后,飛行員已控制住飛機,進入下一個動作。二.“眼鏡蛇”機動的主要特點從分析可知,飛機進入“眼鏡蛇”動作后的0.1至0.2秒,上仰轉動的角速度即達到約200°/s。盡管現代作戰飛機理論上都能達到此速度,但在實際飛行中很難實現,受到操縱律的限制,同時需避免飛機過載荷或進入失速。蘇-27充分利用其寬靜穩定度(-4~±2%)實施“眼鏡蛇”機動。動作中,飛行員選擇靜穩定度為正值,關閉電傳操縱系統的迎角限制通道,并實施非正常減重和減油,使翼載荷降至270kg/m2以下,使上仰轉動角速度迅速達到最大值,迎角大大超過正常值。飛行員在進入“眼鏡蛇”動作的第1秒內將桿迅速拉到底并保持,平尾保持在最大下偏位置,既保證飛機不會向后仰翻,也可靠地使飛機迅速自動恢復低頭。這也表明,“眼鏡蛇”動作中,飛行員唯一所作的動作是拉桿到底和調整發動機推力,飛機的恢復完全自動實施,飛行員無法控制。因此,“眼鏡蛇”動作僅是一種被動式“上仰—恢復”的擺動過程。三.蘇-27的氣動性能俄國人宣稱:目前只有蘇-27及其系列飛機才能作“眼鏡蛇”機動。的確,目前西方國家的先進戰斗機,包括F-22、F-16、陣風等高機動性飛機也未有此方面的報道。這是由蘇-27獨特的結構所決定的。“眼鏡蛇”機動只能在小速度區進行,因而要求飛機有極好的升力特性。蘇-27飛機采用了中等展弦比的大邊條翼、中等后掠機翼布局,充分利用脫體渦的有利干擾,結合可變彎度、翼身融合技術及機身升力體技術,使全機具有失速迎角大,可用升力系數高、速度適用范圍寬的突出性能,使其能在410km/h的小表速迅速拉出4g的載荷,而且最小速度只有125km/h,對于一架重達25噸的大型超音速戰斗機是很不容易的。“眼鏡蛇”動作既要求飛機在大迎角狀態下應有很好的對稱流場特性,同時也要求飛機在失速狀態下對不對稱流場的反應較為遲鈍。因為在失速狀態下飛機處于一種高度的不穩定狀態,對不對稱流場的反應過于靈敏會導致飛機難以控制。蘇-27的寬機身、中等后掠翼和大型雙垂尾布局要比窄機身、大后掠翼、單垂尾布局的戰斗機在這方面有更好的性能。如F-16、陣風這類戰斗機要完成這樣的動作,困難就較大。目前也沒有這些飛機能完成該動作的報道。蘇-27采用了翼下布置的直通式斜板調節二元超音速進氣道,進氣口成楔形,進氣唇比較靠后,位于重心附近,進氣喉下方裝有百葉窗式輔助進氣門。AL-31低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前級壓比小,因而發動機能在M數0到2.5,迎角直至110°左右都能可靠的工作,即使飛機處于直立狀態開滿油門、尾噴口拖出黑煙時,工作仍很可靠。四.“眼鏡蛇”機動究竟有沒有戰術意義呢?1. 由于蘇-27飛機在作“眼鏡蛇”動作中,飛行員除了拉桿到底外,基本依靠飛機自身的特性完成全部動作,因而既不是常規機動或非常規機動,也不是過失速機動,只能算是迎角變化超常范圍的大擺動。2. 不能用于“突然減速”空戰戰術。在一般介紹中通常可以看到“該機動可以突然減速使得尾追的敵機減速不及而沖到前面去,使得空戰形勢逆轉”。這種看法是片面的。如果把“眼鏡蛇”機動用于這種戰術,飛機就必須先將速度減至400~450km/h左右。這是現代空戰的時間和緊迫性所難以接受的。其次,“眼鏡蛇”動作雖然在俯仰方向和速度上變化激烈,但飛行軌跡平直,無論處于攻擊或被攻擊的狀態都及為不利。最后,飛機在機動中垂直投影面積增加,相當于把自己寬大的背部暴露給了后面的對手,而且飛機此時正處于一種飛行員無法控制的狀態,極易受到攻擊。3. 不能作機頭指向機動。“眼鏡蛇”機動充其量只能作垂直方向的機頭方向變化,停頓時間短,無法提供火控系統截獲目標和發射導彈的時間。總之,一般認為“眼鏡蛇”機動僅僅是一個演示飛機具有優異的低速、失速等綜合氣動性能的表演動作,在實戰中有何意義值得懷疑。最后,介紹一下蘇-27的兩位“胞弟”蘇-35和蘇-37以及它們所完成的“鉤轉”機動和“超級眼鏡蛇”機動。
戰斗機在天空做普而枷鎖眼睛蛇這機動動作是怎樣做了
解析: 普加喬夫眼鏡蛇動作。“普加喬夫眼鏡蛇”機動,是由俄羅斯著名飛行員普加喬夫于1989年在巴黎航展上首次表演的蘇-27戰斗機特技。一.“眼鏡蛇”動作過程剖析。在進行“眼鏡蛇”動作前,飛行員將飛機調整至適當速度(單座型約400km/h,雙座型430km/h),并從平飛狀態開始微調操縱桿,使飛機形成小的上升角。隨后,飛行員迅速拉桿到底并保持,同時調整發動機轉速以滿足需求。蘇-27飛機具有良好的上仰跟隨性,幾乎在桿向后移動的瞬間便開始上仰轉動,并在極短時間內形成較大的上仰角速度,產生約4g的載荷,此時前緣襟翼自動打開至最大。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