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修正主要內容:國家統計局依據2004年進行的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對2004年的GDP數據進行了修正。修正后的2004年GDP約為16萬億元,比原公布數增加2.3萬億元(16.8%)。調整主要體現為第三產業增加值的向上修正。2004年第三產業增加值為6.5萬億元,上調了2.1萬億元,占GDP調整量的93%。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也由原先的32%提高到41%。過去二十年經濟的增長率更高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起,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原統計數據顯示過去二十年中GDP的平均增速達9.4%。此次修正表明實際上GDP的增速將更高,因為第三產業業的增長速度比以往統計的增速更快。第三產業在2004年占GDP的比重達到了41%,而這一數字在1984年僅為25%,是三大產業中比例最小一個。此次修正將過去二十年的經濟年平均增長率提高了0.9個百分點。上調居民收入水平調整后,中國已超越意大利成為世界第6經濟大國,并且05年將很有可能超過法國至少成為繼美國、日本、德國、英國之后的第5經濟大國。此次修正將2004年人均GDP從1,272美元上調16.8%達1,486美元,使中國距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人均GDP2500美元)的目標更近了一步。即使不考慮人民幣升值因素,2005~2020年的經濟年均增長率僅需3.5%即可。這比調整前的水平所要求的增速低了1.1個百分點。因此,我們預期政府很有可能會上調這一遠景目標。行業結構更加合理國家統計局GDP統計所使用的生產法把經濟劃分為三大產業:第一產業主要包含農林牧漁業;第二產業主要包括采礦業、工業和建筑業;第三產業包括各種服務業。以往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僅為32%,而在此次修正中,該數值將上調至41%,略微低于其他經濟體在相同發展階段的水平。例如,中國當前的人均GDP水平與60年代的韓國相近,而當時韓國的服務業比重為45%。第二產業占GDP中的比重由原先的53%降為46%。這顯示中國經濟的產業結構比原先數據顯示的要更為合理。尖銳的結構失衡問題有所緩解中國經濟向來被視為過度依賴出口,外部經濟失衡的問題嚴重。貿易順差從過去幾年占GDP的2%迅速攀升到在今年三季度的6%(修正前數據),人民幣升值壓力凸現。而此次修正顯示實際貿易順差占GDP比重比原比重小約14%,從表面上看這似乎有助于緩解匯率升值的預期。但我們認為實際上人民幣匯率升值的進程有可能加速。1. 修正后的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對出口的依賴程度降低,人民幣升值對經濟造成的影響將更小。服務業屬于非貿易部門,上調服務業產值意味著匯率升值對于經濟的沖擊要低于以往預期。另外,修正后中國貿易順差相對于GDP的比例依然較大,匯率加速升值的壓力依然存在。2. 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在國際經濟舞臺上地位的不斷加強,國際社會對中國參與世界經濟并幫助糾正全球經濟失衡的問題將有更高的期望。3. 人民幣匯率靈活性有待進一步提高。固定匯率制度常常讓其他小型經濟體獲益,而今固定匯率制的名義“錨”作用對于規模不斷擴大的中國經濟而言已不再那么重要。由于絕大部分服務為非貿易性,往往在國內消費,因此消費總量及消費率亦有所提高。上調服務業比重表明以往消費增速被低估。此外,由于服務業的投資增長率總體低于工業,因此我們估計2004年消費占GDP比例將從修正前的53%提高到55%,而投資占GDP的比例將從修正前的44%下降至42%。經過修正,投資比率過高、消費較低的結構性問題有所緩解。然而與國際水平相比,中國的投資率依然很高,消費率依然偏低。通脹數據也需調整雖然修正后的數據似乎可以更全面地反映整個服務業,但這亦有可能引發更多的問題。由于經濟增長與其他宏觀變量相互關聯,特別是通貨膨脹,因此經濟總量(增長)的變動可能引發通貨膨脹率的變動。隨之帶來這樣一個問題,是否需要調整通貨膨脹以反映新的GDP數據,如何調整通脹數據?盡管修正后的服務價格增速普遍快于貨物價格,表明用GDP平減指數(deflator)或個人消費支出(PCE)平減指數衡量的通貨膨脹也要比以往預期更高。對市場利好;但政策制定者需保持警惕GDP數據的調整向世界展示了一個更強大的中國,這對于市場而言無疑是個利好:投資者對于產能過剩或投資擴張過度的憂慮將有所緩解;境外投資者將在中國的消費領域——包括金融服務、零售和房地產業——開展積極投資擴張。雖然此次修正使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看上去不如原先想象的嚴重,如貨幣、信貸、投資、貿易順差、財政赤字、債務、單位產出能源消耗等指標所降低,但結構性問題依然尚未解決,有的還依然突出。政策制定者們仍需保持警惕。結構性指標的改善更有利于政府維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勢頭,中國經濟“遠慮大于近憂”然而,這些指標的改善可能給予政策制定者更大的運作空間,例如可能采用更加積極的財政貨幣政策,甚至放緩結構性改革以維持經濟、就業率的穩步高速增長。我們維持以往中國經濟“遠慮大于近憂”的觀點:盡管出口和私人部門的投資增速可能放緩,中國經濟2006年依然可以保持9%左右的高速增長;短期內出現經濟增速大幅放緩和通貨緊縮的風險小于中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