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7/wz/18415587252.jpg)
跳倉法施工原理基于混凝土在初期未完全凝固時能夠釋放內應力的特性,通過將建筑物地基或大面積混凝土平面結構劃分為多個區域,按照特定的施工順序進行澆筑。這種方法類似于下棋,隔一段澆一段,相鄰兩段間隔時間不少于七天,以避免混凝土施工初期受到激烈溫差及干燥作用的影響。具體實施時,底板分段長度不宜超過40米,側墻和頂板分段長度不宜超過16米。跳倉間隔施工的時間不宜短于七天,跳倉接縫處需按施工縫的要求進行設置和處理。這種綜合技術措施不僅解決了超長、超寬、超厚的大體積混凝土裂縫控制和防滲問題,還創新性地避免了傳統施工方法中的后澆帶設置。跳倉法的主要技術包括:首先,通過"抗放兼施、先放后抗、以抗為主"的原理,科學劃分"跳倉塊",采取材料、結構、施工管理綜合措施,嚴格控制混凝土早期裂縫;其次,采用長墻配小直徑、高密度水平鋼筋,底板加鋪鋼筋網,以增加混凝土的抗裂能力;再次,選擇低收縮性水泥,優化混凝土配合比,嚴格控制水泥用量,從而有效控制混凝土溫度應力和減少混凝土收縮變形;此外,嚴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中粗細骨料的含泥量和混凝土的坍落度,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強度及極限拉伸變形;最后,加強信息化施工,采用測溫法實現溫控,通過塑料薄膜保濕加草袋保溫的綜合養生措施,盡快回填覆土,以達到緩慢降溫,充分發揮混凝土的應力松弛效應,降低約束應力。通過這一系列措施,跳倉法成功地解決了超長、超寬、超厚的大體積混凝土結構的裂縫控制和防滲問題,確保了工程的抗裂安全度。這種方法不僅突破了國內規范中地下長墻變形縫許可間距的規定,還具有較高的創新性和實用性,為大體積混凝土結構的施工提供了新的技術路徑。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