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粒子的粒子發現表
基本粒子的粒子發現表
1947年,塞色和拉帝斯在宇宙射線中發現p介子,其性質符合湯川秀樹的預言,解釋了核力。p介子是介子的一種,而非m介子,后者實為輕子,故更名為“m子”。1947年,人們認識的粒子增至14種,包括光子、正負電子、正負m子、p介子、質子和中子。1956年,實驗室中發現正反電子中微子、反質子和反中子,這些粒子各有用途。p介子傳遞核力,中微子在b衰變中扮演關鍵角色,m子在宇宙射線中出現。這些粒子構成第一代粒子。
導讀1947年,塞色和拉帝斯在宇宙射線中發現p介子,其性質符合湯川秀樹的預言,解釋了核力。p介子是介子的一種,而非m介子,后者實為輕子,故更名為“m子”。1947年,人們認識的粒子增至14種,包括光子、正負電子、正負m子、p介子、質子和中子。1956年,實驗室中發現正反電子中微子、反質子和反中子,這些粒子各有用途。p介子傳遞核力,中微子在b衰變中扮演關鍵角色,m子在宇宙射線中出現。這些粒子構成第一代粒子。
![](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7/wz/18417810852.jpg)
基本粒子的概念隨物理學的發展而演變,人們對微觀世界的理解不斷深入。從湯姆孫發現電子到1932年發現中子,人們認識到質子、中子、電子和光子可被視為基本粒子。當時,人們認為質子和中子構成原子核,原子核與電子構造自然界的所有原子和分子,而光子是光與電磁波的最小單元。然而,這一解釋很快被核力的解釋難題所打破。35歲的湯川秀樹大膽假設,還存在未發現的新粒子。他提出,核力是通過核子間交換介子實現的,估算介子質量約為電子的200倍。兩年后,安德孫在宇宙射線中發現質量約為電子200倍的帶電粒子,命名為“m介子”。盡管理論預言成功,但m介子無法與核子相互作用,這使其無法成為湯川秀樹預言的粒子。1947年,塞色和拉帝斯在宇宙射線中發現p介子,其性質符合湯川秀樹的預言,解釋了核力。p介子是介子的一種,而非m介子,后者實為輕子,故更名為“m子”。1947年,人們認識的粒子增至14種,包括光子、正負電子、正負m子、p介子、質子和中子。1956年,實驗室中發現正反電子中微子、反質子和反中子,這些粒子各有用途。p介子傳遞核力,中微子在b衰變中扮演關鍵角色,m子在宇宙射線中出現。這些粒子構成第一代粒子。1947年,人們在云室中拍到V字形徑跡,推測為未發現的粒子衰變。隨后幾年,人們發現兩種不帶電的新粒子,分別命名為“k0介子”和l粒子。這些粒子被稱為“奇異粒子”,因其產生快、衰變慢,成對產生。這些特點無法用舊理論解釋,故稱為“奇異粒子”。為了定量研究這些奇異粒子,人們利用加速器進行研究,發現更多奇異粒子,使粒子種類增至33種。1964年,人們發現眾多粒子,包括μ子、π±介子、π0介子等。50年代,粒子加速器和探測器的發展推動了奇異粒子的發現。1964年,蓋耳曼和茲韋克提出強子由夸克構成,夸克包括上夸克、下夸克和奇異夸克。夸克模型解釋了當時已發現的各種強子。1974年,發現J/ψ粒子,需要引入粲夸克。1979年,發現獨特的新粒子Υ,需引入第5種夸克,底夸克。1975年,發現重輕子τ,與τ相伴的τ中微子存在跡象,輕子共有6種。1994年,美國費米國家實驗室發現頂夸克存在的證據。這一階段,電弱統一理論和強相互作用研究取得進展。1961年,格拉肖提出電弱統一理論,1967~1968年,溫伯格、薩拉姆發展了格拉肖的模型,闡明W±、Z0粒子有靜質量,預言W±、Z0粒子的質量為80~100吉電子伏特,發現W±、Z0粒子,其特性與理論相符。1973年,霍夫特、格羅斯等人發展量子色動力學理論,解釋夸克間強相互作用。粒子物理學的探索活動推動了粒子加速器、探測手段、數據記錄和處理以及計算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粒子物理學和整個科學技術的進步。粒子物理成果在宇宙演化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
基本粒子的粒子發現表
1947年,塞色和拉帝斯在宇宙射線中發現p介子,其性質符合湯川秀樹的預言,解釋了核力。p介子是介子的一種,而非m介子,后者實為輕子,故更名為“m子”。1947年,人們認識的粒子增至14種,包括光子、正負電子、正負m子、p介子、質子和中子。1956年,實驗室中發現正反電子中微子、反質子和反中子,這些粒子各有用途。p介子傳遞核力,中微子在b衰變中扮演關鍵角色,m子在宇宙射線中出現。這些粒子構成第一代粒子。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