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線形式分為哪三種
等高線形式分為哪三種
在地形圖上表示地貌的方法很多,通常采用等高線表示地貌。采用等高線不僅能表示地面的起伏狀態,而且能科學地表示地面點的高程、坡度等。等高線是地面上高程相等的各相鄰點所連成的閉合曲線。如圖所示,假設某個湖泊中有一座小山。設山頂的高程為100米,湖水淹沒在小山上高程為95米處,則水平面與小山相截,構成一條閉合曲線(水跡線),各點的高程都相等,這就是等高線。當水面每下降5米,可分別得到90米、85米、80米等,一系列的等高線。將這些等高線沿鉛垂線投影到水平面,并按比例縮繪到圖紙上,就獲得與實地小山相似的等高線。
導讀在地形圖上表示地貌的方法很多,通常采用等高線表示地貌。采用等高線不僅能表示地面的起伏狀態,而且能科學地表示地面點的高程、坡度等。等高線是地面上高程相等的各相鄰點所連成的閉合曲線。如圖所示,假設某個湖泊中有一座小山。設山頂的高程為100米,湖水淹沒在小山上高程為95米處,則水平面與小山相截,構成一條閉合曲線(水跡線),各點的高程都相等,這就是等高線。當水面每下降5米,可分別得到90米、85米、80米等,一系列的等高線。將這些等高線沿鉛垂線投影到水平面,并按比例縮繪到圖紙上,就獲得與實地小山相似的等高線。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自然形態,包括山地、丘陵、平原、洼地等。朝一個方向延伸的高地稱為山脊,山脊上最高點的連線叫山脊線或分水線。在兩個山脊之間,沿著一個方向延伸的洼地稱為山谷,山谷中最低點的連線稱為山谷線或集水線。山脊線和山谷線合稱為地性線。地性線真實地反應了地貌的形態。連接兩個山頭之間的低凹部分,稱為鞍部。除此外,還有一些特殊的地貌,如懸崖、陡崖、陡坎、沖溝等。在地形圖上表示地貌的方法很多,通常采用等高線表示地貌。采用等高線不僅能表示地面的起伏狀態,而且能科學地表示地面點的高程、坡度等。等高線是地面上高程相等的各相鄰點所連成的閉合曲線。如圖所示,假設某個湖泊中有一座小山。設山頂的高程為100米,湖水淹沒在小山上高程為95米處,則水平面與小山相截,構成一條閉合曲線(水跡線),各點的高程都相等,這就是等高線。當水面每下降5米,可分別得到90米、85米、80米等,一系列的等高線。將這些等高線沿鉛垂線投影到水平面,并按比例縮繪到圖紙上,就獲得與實地小山相似的等高線。等高距和等高線平距地形圖上相鄰等高線之間的高差,稱為等高距,用h表示。大比例尺地形圖的等高距為0.5米、1米、2米等,同一幅圖上的等高距是相同的。相鄰等高線間的水平距離,稱為等高線平距。若地面坡度陡,則等高線平距小;反之,坡度緩,則等高線平距大。若地面坡度均勻,則等高線平距相等。幾種基本地貌的等高線山頭和洼地的等高線都是一圈圈的閉合曲線。若里圈的高程大于外圈的高程,則地貌為山頭。若里圈的高程小于外圈的高程,則地貌為洼地。山頭和洼地的地貌有時候也采用示坡線來區分。示坡線為一段垂直于等高線的短線,指示坡度降落的方向。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線都是一組朝一個方向凸起的曲線。山脊的等高線凸向低處,而山谷的等高線凸向高處。鞍部的等高線是由兩組相對的山脊和山谷等高線組成。等高線的種類等高線按其特征分為首曲線、計曲線和間曲線三種類型。首曲線是在同一幅地形圖上,按基本等高距描繪的等高線,又稱基本等高線。首曲線采用0.15mm的細實線繪出。計曲線是凡高程能被5倍基本等高距整除的等高線均加粗描繪,這種等高線稱為計曲線。計曲線線粗為0.3mm。間曲線是采用基本等高線無法表示局部地貌的變化時,在兩基本等高線之間加一條半距等高線,這條半距等高線稱為間曲線。間曲線采用0.15mm的細長虛線描繪。等高線的特性等高性:同一條等高線上的各點在地面上的高程都相等。閉合性:等高線為連續的閉合曲線,它可能在同一幅圖內閉合,也可能穿越若干圖幅后閉合。非交性:等高線之間不能相交。陡稀緩性:等高線越密的地方,地面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的地方,地面坡度越平緩。正交性:等高線與山脊線、山谷線成正交。
等高線形式分為哪三種
在地形圖上表示地貌的方法很多,通常采用等高線表示地貌。采用等高線不僅能表示地面的起伏狀態,而且能科學地表示地面點的高程、坡度等。等高線是地面上高程相等的各相鄰點所連成的閉合曲線。如圖所示,假設某個湖泊中有一座小山。設山頂的高程為100米,湖水淹沒在小山上高程為95米處,則水平面與小山相截,構成一條閉合曲線(水跡線),各點的高程都相等,這就是等高線。當水面每下降5米,可分別得到90米、85米、80米等,一系列的等高線。將這些等高線沿鉛垂線投影到水平面,并按比例縮繪到圖紙上,就獲得與實地小山相似的等高線。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