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0年曹操以少勝多在官渡取得了對袁紹的勝利,而此戰之后,曹操就在北方建立了完全的優勢,并且最終消滅了袁紹的兒子,徹底統一北方。而官渡之戰也成為了三國三大戰之一,那么官渡之戰之后袁紹真的就沒有機會翻盤嗎?當然不是。
官渡之戰前,曹操與袁紹的北方之爭勢在必行,而袁紹具有比較大的優勢;
官渡之戰是一場確定北方曹操與袁紹誰握有優勢的戰爭,當時曹操占據了兗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隸之地,而袁紹占據幽州、冀州、青州、并州,盡有河北之地,從占地面積來說,袁紹稍稍多一點。
從實力來講袁紹當時可以動員的軍隊達到十幾萬,而曹操等動員的軍隊最多也只有7/8萬的樣子,所以說在決戰之前袁紹有絕對的優勢,無論是從地域上還是人員上。而這些優勢讓袁紹即使在失敗之后,也能有恢復能力。
官渡之戰之后,袁紹雖然主力部隊被打敗,但是曹操也是耗盡了很多元氣,不能乘乘勝追擊;
官渡之戰爆發,曹操斬殺了帶坑殺了袁紹的8萬大軍,使袁紹只帶了800人逃跑,但是曹操自己的消耗也不少。
在官渡雙方相持三個月的時間中,曹操外境困難,前方兵少糧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穩固,曹操幾乎失去堅守的信心,他寫信給荀彧,商議要退守許都,荀彧回信說:“袁紹將主力集結于官渡,想要與公決勝負。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這是決定天下大勢的關鍵所在。”最后才曹操決心繼續堅守待機,并縮短了糧食運輸距離,最后才有機會燒掉袁紹的糧食,從而取得勝利。
從曹操在對峙中有退兵的想法也可以看到官渡之戰對曹操的消耗非常大,而這種消耗致使曹操不能乘勝追擊。所以說在官渡之戰之后袁紹損失了10萬軍隊,而曹操的軍隊中雖然有張郃等人向他投降,但是他對袁紹的兵馬更多的是坑殺和斬殺,軍隊實力上曹操并沒有大的增加,同時曹操的糧草和經濟壓力非常大,所以曹操不能乘勝追擊。
曹操處在四戰之地,全軍出擊袁紹有被偷襲的威脅,袁紹有重新恢復實力的機會;
曹操處在四戰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紹,關中諸將尚在觀望,南邊劉表不肯降服,東南孫策蠢蠢欲動,暫時依附的劉備也是貌合神離。官渡之戰之后,雖然劉表沒有北上出擊曹操的勇氣,而東吳孫策被殺,孫權新立,但是他們的存在就是對曹操的威脅,以至于曹操不能將所有的兵力放在北方。
這種相互威懾,只要北方袁紹維持統一,曹操就不能夠全力發動對北方的戰爭,袁紹有發育的能力,拖十年左右的時間。四站之地的曹操必須要四處征戰,而袁紹卻可以在北方發展,這樣袁紹就有機會恢復能力,重新獲得與曹操的決戰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