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理位置獨特,處于湘、鄂、渝三省(市)的交匯處。它東經(jīng)108°23′12″-110°38′08″、北緯29°07′10″-31°24′13″,西接重慶市黔江區(qū),北鄰重慶市萬州區(qū),南與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接壤,東北端連本省神農(nóng)架林區(qū),東面與本省宜昌市為鄰。自治州東西相距約220千米,南北相距約260千米,總面積達24061平方千米。2003年末,恩施州總人口達到381.79萬人,其中農(nóng)業(yè)人口為335.71萬人。土家族人口169.87萬人,占總人口的45%,苗族人口20.58萬人,占總人口的5.5%。自治州全境屬山地,為云貴高原的延伸部分。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海拔一般在2000米以上,巖溶地貌發(fā)育,山間多陷落盆地。恩施州特產(chǎn)豐富,恩施玉露茶是其中的佼佼者。該茶選用葉色濃綠的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鮮葉經(jīng)蒸汽殺青制作而成。其品質(zhì)特點為:條索緊細、圓直,外形白毫顯露,色澤蒼翠潤綠,形如松針,湯色清澈明亮,香氣清鮮,滋味醇爽,葉底嫩綠勻整。恩施玉露茶外形白毫顯露,色澤翠綠油潤,艷如綠豆,條索緊圓、光滑、纖細挺直如松針。茶湯色澤嫩綠明亮且顯熒光,香鮮味爽,葉底綠亮勻整。據(jù)中茶科所檢測,恩施玉露成品茶含氨基酸2945.13mg/100g,咖啡堿含量2.17%,茶多酚含量24.48%,含硒量3.47mg/kg,茶湯含硒0.01--.52mg/kg。恩施玉露茶的制作歷史可追溯至清朝康熙年間,恩施芭蕉黃連溪的茶商藍姓自壘茶灶,親自焙茶,制出的茶葉外形緊圓挺直,色綠如玉,故名恩施玉綠。1936年,湖北省民生公司在玉綠的基礎上,研制出綠茶香鮮味爽,毫白如玉,因其白毫格外顯露,故改名為恩施玉露。恩施玉露以其別具一格的品質(zhì)特色,贏得世人贊賞,屢次被評為名茶。恩施來鳳楊梅是武陵山區(qū)稀有珍果,果實6月中下旬成熟,果中大,重約12克,圓形,色淡紫紅至紫黑,肉質(zhì)細軟,甜酸多汁,核小,品質(zhì)上等,營養(yǎng)豐富,風味佳美。樹冠蔥翠,姿態(tài)優(yōu)美,終年常綠,是綠化的優(yōu)良樹種。全縣有百年以上的古楊梅108株,單株產(chǎn)量最高可達1000公斤以上。玉米爽是恩施州的特色飲料,具有濃郁的玉米香味,口感細膩滑爽,風味獨特。富含蛋白質(zhì)、氨基酸、不飽和脂肪酸及有機硒等礦物質(zhì),且有降低血清膽固醇,調(diào)整腸道功需的有機硒,具有極高的調(diào)節(jié)視力和防癌抗癌作用,被稱為“中國一絕”、“黃金食品”。恩施藥材豐富,主要有利川黃連、窯歸、板黨、當歸、天麻、貝母、田七等,其中利川黃連最為著名。利川市栽培黃連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全國黃連的重要產(chǎn)地。鶴峰葛仙米產(chǎn)于湖北鶴峰,據(jù)唐人房玄齡等撰《晉書》和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記載,晉朝學者葛洪隱居“南土”時,因缺糧曾采念珠藻為食,從此,民間稱之為“葛仙米”。柏楊豆干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種地方特色菜肴,因產(chǎn)于利川市柏楊壩鎮(zhèn)柏楊村而得名。明清以來,在利川柏楊集鎮(zhèn)一帶就大量生產(chǎn)豆干,其中尤以沈記好吃婆豆干作坊生產(chǎn)的豆干最為有名,并被當?shù)毓賳T列為朝廷貢品。巴東五香豆腐干起源于清代后期,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其生產(chǎn)工藝十分講究,泡料、磨漿、下膏、包扎、成形、濃縮、上色等各道工序都獨辟異徑,因此在長江中上游一帶小有名氣。巴東五香豆腐干以其獨特的風味深受喜愛,成為人們喜愛的地方風味小吃。魔芋屬被子植物門,單子葉植物綱,天南星科。它能加工成精粉、粉絲、芋糕、罐頭等風味食品,倍受國內(nèi)外美食家的青睞。魔芋中還有一種叫做“海曼納”的物質(zhì),能控制人的體重,長期食用可以減肥健美。魔芋不僅是理想的食品,而且是重要的工業(yè)原料,被廣泛用于石油勘探、化工、印染等行業(y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恩施,2008年被評為全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