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期陶器的典型代表是:黑陶、白陶、彩陶三選二
新石器時期陶器的典型代表是:黑陶、白陶、彩陶三選二
到了公元前5500~前4900年的裴李崗文化時期,陶器種類更加豐富,多為泥質或夾砂紅陶,器形包括杯、碗、盤、缽、壺、罐等。其中三足缽和雙耳壺最具代表性。器物表面多飾有篦點紋、弧線紋、劃紋、指甲紋、乳釘紋、繩紋等。磁山文化(前5400~前5100)的陶器除采用泥條盤筑法外,還出現了捏塑法,陶質以夾砂為主,有紅、灰、褐、灰褐等色,同時出現了豆、盂、支架等新器形。甘肅秦安縣大地灣發現的大地灣文化(前5200~前4800)陶器,以夾細砂紅陶為主,器形有圈足碗、三足缽、三足罐等。大地灣文化陶器中部分器物有外紅里黑或兩面紅中間黑的現象,較為別致。紋飾有網狀交叉繩紋、鋸齒紋等。
導讀到了公元前5500~前4900年的裴李崗文化時期,陶器種類更加豐富,多為泥質或夾砂紅陶,器形包括杯、碗、盤、缽、壺、罐等。其中三足缽和雙耳壺最具代表性。器物表面多飾有篦點紋、弧線紋、劃紋、指甲紋、乳釘紋、繩紋等。磁山文化(前5400~前5100)的陶器除采用泥條盤筑法外,還出現了捏塑法,陶質以夾砂為主,有紅、灰、褐、灰褐等色,同時出現了豆、盂、支架等新器形。甘肅秦安縣大地灣發現的大地灣文化(前5200~前4800)陶器,以夾細砂紅陶為主,器形有圈足碗、三足缽、三足罐等。大地灣文化陶器中部分器物有外紅里黑或兩面紅中間黑的現象,較為別致。紋飾有網狀交叉繩紋、鋸齒紋等。
![](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7/wz/18416028852.jpg)
陶器的出現是新石器時代中國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它不僅提升了人們的生活質量,還促進了早期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制陶技藝是當時一種專門的技術,主要通過選擇粘土,經過成型、入窯火燒等工序制成。最早的陶器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早期,如1962年在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遺址發現的圓底罐,據放射性碳素斷代為公元前6875±240年,質地粗糙,飾有繩紋。到了公元前5500~前4900年的裴李崗文化時期,陶器種類更加豐富,多為泥質或夾砂紅陶,器形包括杯、碗、盤、缽、壺、罐等。其中三足缽和雙耳壺最具代表性。器物表面多飾有篦點紋、弧線紋、劃紋、指甲紋、乳釘紋、繩紋等。磁山文化(前5400~前5100)的陶器除采用泥條盤筑法外,還出現了捏塑法,陶質以夾砂為主,有紅、灰、褐、灰褐等色,同時出現了豆、盂、支架等新器形。甘肅秦安縣大地灣發現的大地灣文化(前5200~前4800)陶器,以夾細砂紅陶為主,器形有圈足碗、三足缽、三足罐等。大地灣文化陶器中部分器物有外紅里黑或兩面紅中間黑的現象,較為別致。紋飾有網狀交叉繩紋、鋸齒紋等。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遺址出土了大量陶器,主要分為彩陶、墨陶、白陶、印紋陶、彩繪陶器等。彩陶即彩色陶器,利用赤鐵礦粉和氧化錳作顏料,在陶坯表面彩繪圖案,入窯燒制后呈現出黑、紅、白等顏色。彩陶在1912年首次發現于河南澠池縣仰韶村,后在多個省份出土,分別屬于不同文化類型。半坡類型的彩陶主要分布于甘肅東部和陜西關中地區,陶器以卷唇盆和圓底的盆、缽及小口細頸大腹壺、直口鼓腹尖底瓶為典型器物,年代為公元前4800~前4300年。紋飾包括動物紋、幾何紋、編織紋等。廟底溝類型的彩陶,器形仍以盆、缽、瓶為主,還出現了甕、罐等。紋飾包括植物紋、動物紋、編織紋、幾何紋等,年代約為公元前3900年前后。馬家窯文化類型的彩陶,發現于甘肅臨洮縣馬家窯村,器形仍以盆、缽、罐、壺為主,尖底器已基本消失。其年代為公元前3300~前2900年,紋飾有植物紋、動物紋、編織紋、幾何紋等。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的彩陶,發現于甘肅和政縣半山地區,器形有短頸廣肩鼓腹罐、單把壺、斂口缽、敞口平底小碗等,紋飾有鋸齒紋、網紋及魚、貝、人、蛙等形的紋樣,年代為公元前2650~前2350年。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的彩陶,發現于青海民和縣馬廠塬,器形基本沿襲半山類型,較之半山顯得高聳、秀美,年代為公元前2350~前2050年,紋飾有同心圓紋、菱形紋、人形蛙紋、平行線紋、回紋、鉤連紋等。黑陶是在器物燒成的最后一個階段,從窯頂徐徐加水,使木炭熄滅,產生濃煙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1928年,黑陶首次發現于山東章丘縣龍山鎮城子崖,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其年代為公元前2500~前2000年,是一種重要的龍山文化特征。山東龍山文化黑陶的器形品種豐富,設計新穎巧妙,器物各部附件豐富多樣。黑陶的制作早期以手制,至山東龍山文化時期,已普遍采用輪制,工藝有了極大提高,器體極薄且勻,具有黑、薄、光等特點,被譽為“蛋殼陶”。其他文化類型如早期龍山文化黑陶和晚期龍山文化黑陶也有其獨特之處。白陶用高嶺土燒制,質地潔白細膩,起源于新石器時代,至商代因制作技術提高而愈加素凈可愛。白陶的紋飾主要吸取青銅器的裝飾紋樣,裝飾方法有刻紋和淺浮雕兩種,裝飾遍布全身,構圖嚴謹而富于變化。印紋陶是在做好的陶坯上,趁未干前用印模將所需花紋捺印上去后進行燒制,依燒制溫度分為印紋軟陶和印紋硬陶。印紋陶的器形大多為日常生活用具,紋飾最初出于防止器物變形和加固陶坯的目的,早期的印紋陶上多留有布紋、席紋和繩紋。
新石器時期陶器的典型代表是:黑陶、白陶、彩陶三選二
到了公元前5500~前4900年的裴李崗文化時期,陶器種類更加豐富,多為泥質或夾砂紅陶,器形包括杯、碗、盤、缽、壺、罐等。其中三足缽和雙耳壺最具代表性。器物表面多飾有篦點紋、弧線紋、劃紋、指甲紋、乳釘紋、繩紋等。磁山文化(前5400~前5100)的陶器除采用泥條盤筑法外,還出現了捏塑法,陶質以夾砂為主,有紅、灰、褐、灰褐等色,同時出現了豆、盂、支架等新器形。甘肅秦安縣大地灣發現的大地灣文化(前5200~前4800)陶器,以夾細砂紅陶為主,器形有圈足碗、三足缽、三足罐等。大地灣文化陶器中部分器物有外紅里黑或兩面紅中間黑的現象,較為別致。紋飾有網狀交叉繩紋、鋸齒紋等。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