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參補氣的功效比人參如何?
西洋參補氣的功效比人參如何?
人參則性平、味甘、微苦,歸脾、肺、心經,其功效主要為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人參適用于治療各種因氣血津液不足引起的身體虛弱癥狀,如勞傷虛損、食欲不振、疲倦、反胃嘔吐、腹瀉、咳嗽、自汗、驚悸、健忘、頭暈、頭痛、陽痿、尿頻、消渴、婦女崩漏、小兒慢驚等。兩者的用法用量略有不同。西洋參煎湯內服時,劑量為3-10g,大劑量可增至10-30g,建議另煎兌入;也可研末,每次1-2g;或制作成膏劑、泡酒或入丸、散劑。人參的用法則更為廣泛,可煎湯、研末、制成膏劑、泡酒或入丸、散劑,每次用量為3-10g,大劑量為10-30g。使用時需注意,西洋參和人參均為補益藥物,實證、熱證且正氣不虛者不宜服用。此外,西洋參與人參均應避免與藜蘆、五靈脂、皂莢等藥物同時使用。
導讀人參則性平、味甘、微苦,歸脾、肺、心經,其功效主要為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人參適用于治療各種因氣血津液不足引起的身體虛弱癥狀,如勞傷虛損、食欲不振、疲倦、反胃嘔吐、腹瀉、咳嗽、自汗、驚悸、健忘、頭暈、頭痛、陽痿、尿頻、消渴、婦女崩漏、小兒慢驚等。兩者的用法用量略有不同。西洋參煎湯內服時,劑量為3-10g,大劑量可增至10-30g,建議另煎兌入;也可研末,每次1-2g;或制作成膏劑、泡酒或入丸、散劑。人參的用法則更為廣泛,可煎湯、研末、制成膏劑、泡酒或入丸、散劑,每次用量為3-10g,大劑量為10-30g。使用時需注意,西洋參和人參均為補益藥物,實證、熱證且正氣不虛者不宜服用。此外,西洋參與人參均應避免與藜蘆、五靈脂、皂莢等藥物同時使用。
西洋參具有甘、微苦、涼的特性,歸心、肺、腎經,主要功效為補氣養陰、清熱生津。它適用于治療因氣虛陰虧導致的內熱、咳嗽、痰血、虛熱、疲倦、口渴、咽喉干燥等癥狀。此外,西洋參還具備抗疲勞、抗氧化、抗應激、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凝固性、調節血糖的作用。人參則性平、味甘、微苦,歸脾、肺、心經,其功效主要為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人參適用于治療各種因氣血津液不足引起的身體虛弱癥狀,如勞傷虛損、食欲不振、疲倦、反胃嘔吐、腹瀉、咳嗽、自汗、驚悸、健忘、頭暈、頭痛、陽痿、尿頻、消渴、婦女崩漏、小兒慢驚等。兩者的用法用量略有不同。西洋參煎湯內服時,劑量為3-10g,大劑量可增至10-30g,建議另煎兌入;也可研末,每次1-2g;或制作成膏劑、泡酒或入丸、散劑。人參的用法則更為廣泛,可煎湯、研末、制成膏劑、泡酒或入丸、散劑,每次用量為3-10g,大劑量為10-30g。使用時需注意,西洋參和人參均為補益藥物,實證、熱證且正氣不虛者不宜服用。此外,西洋參與人參均應避免與藜蘆、五靈脂、皂莢等藥物同時使用。總的來說,西洋參和人參雖然同屬補益藥材,但在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及用藥禁忌上存在明顯差異,因此在使用時必須根據具體情況辨證論治,切不可盲目使用。
西洋參補氣的功效比人參如何?
人參則性平、味甘、微苦,歸脾、肺、心經,其功效主要為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人參適用于治療各種因氣血津液不足引起的身體虛弱癥狀,如勞傷虛損、食欲不振、疲倦、反胃嘔吐、腹瀉、咳嗽、自汗、驚悸、健忘、頭暈、頭痛、陽痿、尿頻、消渴、婦女崩漏、小兒慢驚等。兩者的用法用量略有不同。西洋參煎湯內服時,劑量為3-10g,大劑量可增至10-30g,建議另煎兌入;也可研末,每次1-2g;或制作成膏劑、泡酒或入丸、散劑。人參的用法則更為廣泛,可煎湯、研末、制成膏劑、泡酒或入丸、散劑,每次用量為3-10g,大劑量為10-30g。使用時需注意,西洋參和人參均為補益藥物,實證、熱證且正氣不虛者不宜服用。此外,西洋參與人參均應避免與藜蘆、五靈脂、皂莢等藥物同時使用。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