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是一種什么修辭手法,舉兩個例子唄
通感是一種什么修辭手法,舉兩個例子唄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這樣一句:“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清香是嗅覺,歌聲是聽覺,作者將這兩種感覺互通,這就是通感。再比如,“你笑得很甜”,“甜”是形容味道的詞,這里用來形容視覺,也是通感。人的認識活動通常是從感覺、知覺到表象,進而形成概念、判斷和推理。人的各種感官只能對事物某些特定的屬性進行認識,因此在從感覺、知覺到表象的過程中,實際上是各種感覺器官相通的過程。藝術活動中的“通感”就是這種認識活動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
導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這樣一句:“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清香是嗅覺,歌聲是聽覺,作者將這兩種感覺互通,這就是通感。再比如,“你笑得很甜”,“甜”是形容味道的詞,這里用來形容視覺,也是通感。人的認識活動通常是從感覺、知覺到表象,進而形成概念、判斷和推理。人的各種感官只能對事物某些特定的屬性進行認識,因此在從感覺、知覺到表象的過程中,實際上是各種感覺器官相通的過程。藝術活動中的“通感”就是這種認識活動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
![](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7/wz/18416107152.jpg)
通感是一種修辭手法,通過將不同感官的感覺進行溝通,借聯想引起感覺的轉移,即“以感覺寫感覺”。這種技巧的運用,能夠突破語言的局限,豐富表情達意的審美情趣,增強文章的文采。例如,欣賞建筑的重復與變化的樣式會聯想到音樂的重復與變化的節奏;聞到酸的東西會聯想到尖銳的物體;聽到飄渺輕柔的音樂會聯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紗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這樣一句:“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清香是嗅覺,歌聲是聽覺,作者將這兩種感覺互通,這就是通感。再比如,“你笑得很甜”,“甜”是形容味道的詞,這里用來形容視覺,也是通感。人的認識活動通常是從感覺、知覺到表象,進而形成概念、判斷和推理。人的各種感官只能對事物某些特定的屬性進行認識,因此在從感覺、知覺到表象的過程中,實際上是各種感覺器官相通的過程。藝術活動中的“通感”就是這種認識活動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審美活動使各種審美感官互相溝通,如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錢鐘書先生說過,“在日常經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線。”現實生活的文字中也不可避免地打下了“通感”的印記,如“搖曳的音調”、“表情冷漠”、“一彎寒月”等詞語,視覺、聽覺、觸覺構成了通感。人們常用“甜美”形容歌聲,“甜”屬于味覺印象,“美”屬于視覺印象,“歌聲”則屬于聽覺感受。通感中,視覺與聽覺的“通”最普遍。運用通感,可突破人的思維定勢,深化藝術。通感的哲學基礎是自然界普遍相通的原則,客觀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通感同樣可以用聲音和色彩等手段去表達人類的感情,成為了寫作實踐中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手段。現代文學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讀者各種感官共同參與對審美對象的感悟,克服審美對象知覺感官的局限,從而使文章產生的美感更加豐富和強烈。錢鐘書的《通感》一文指出,中國詩文中有一種描寫手法,古代批家和修辭家似乎都沒有理解或認識,如宋祁《玉樓春》中的“紅杏枝頭春意鬧”。宋人常把“鬧”字來形容無“聲”的景色,不必少見多怪。例如,“風吹梅蕊鬧,雨細杏花香”等詩句,都生動地展示了通感的魅力。
通感是一種什么修辭手法,舉兩個例子唄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這樣一句:“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清香是嗅覺,歌聲是聽覺,作者將這兩種感覺互通,這就是通感。再比如,“你笑得很甜”,“甜”是形容味道的詞,這里用來形容視覺,也是通感。人的認識活動通常是從感覺、知覺到表象,進而形成概念、判斷和推理。人的各種感官只能對事物某些特定的屬性進行認識,因此在從感覺、知覺到表象的過程中,實際上是各種感覺器官相通的過程。藝術活動中的“通感”就是這種認識活動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