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更多熱門資訊、玩機技巧、數碼評測、科普深扒,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們
----------------------------------
“《長安十二時辰》好好看啊,墻裂安利!”
“那個好像要VIP唉,有沒有云盤資源啊?”
“有有有,馬上發給你,趕緊去看!”
“好嘞,得令!”
類似的對話在生活中時有發生,所長(ID:iwanwusuo)的許多學習資料也是在云盤上獲取的。
不得不說,云存儲誕生后,資源的分享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擺脫了硬件的束縛。
以前,要在電腦間實現文件共享,必須依賴各種工具,最常用的就是U盤了。
在沒有云存儲的年代,U盤就是資源分享重任的擔當者,快樂的源泉。
還記得上學時的電腦課,關機還原+斷網大法,讓眾多學子氣憤不已。
想要得到快樂,就得去求求那個U盤里有游戲的同學,“大哥行行好吧!”
回憶起課堂上此起彼伏的歡呼和尖叫,竟沒有一分是離得開U盤的。
那么,U盤這種當時的高科技產物,是誰發明的呢?
不瞞大家說,那時候在所長(ID:iwanwusuo)心里,“高科技” ≈“美國”……
所以在得知U盤的發明專利是屬于中國的一家公司——朗科科技以后,是很震驚的。
隨之而來的是濃濃的自豪感,誰說咱們科技水平不行的!
今天,所長就帶大家好好扒一扒,U盤的前世今生。
U盤誕生簡史
在U盤面世以前,一種叫做軟盤的存儲工具大行其道。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個東西的性價比那是相當低:
作為電子產品,軟盤的價格在當時非常貴!
除此之外,它的容量極小,哪怕是歷史最輝煌的3.5英寸軟盤,存儲容量也只有1.44M,這能裝個啥;
使用也麻煩,軟盤的使用必須要搭配相應的驅動,如果沒有,不好意思,要么裝,要么別用;
還非常脆弱,不能劃傷、不能變形、不能受高溫、不能受潮、不能靠近磁性物質等等。
使用時必須小心翼翼,生怕弄壞了,可以說與“移動存儲”強調的“方便高效”理念背道而馳。
全天下的信息工作者苦之久矣,卻又無可奈何。
沒辦法,誰讓自己沒能耐造出替代品呢。
但在“U盤之父” 鄧國順看來,已經完全忍不了了。
到新加坡工作沒多久,身上攜帶的幾張軟盤就全部受潮壞掉了。
費用還在其次,主要是信息的丟失對工作的影響太大。
既然這東西容量又小又嬌氣,那就自己做一個耐造的大容量存儲器吧。
于是,鄧國順果斷辭了光鮮亮麗的工作,回到深圳租了個小套間開始搗鼓新發明。
回顧這段略顯“沖動”的創業之始,鄧國順感慨,
“湖南人就是有種‘霸得蠻’的精神,明知道不容易,我也要去做。”創業之初總是艱苦的,缺錢又缺物。
被用來當存儲核心的閃存芯片在國內買不到,只能在新加坡入手。
為了省錢,鄧國順只好買了一臺MP3,并把里面的閃存芯片分成4份來用。
真真的是一分錢掰成好幾份花。
要說鄧國順想要做存儲設備,那也是經過了一番思考的,并沒有看上去那么沖動。
在去新加坡留學之前,他就是聯想的王牌程序猿,能獲得公司首批出國學習的機會,更說明了他的實力。
“不敢說十有八九,但還是有一定把握能成功的。”鄧國順如此說。
終于在報廢四臺電腦后,“閉門造盤”的他搗鼓出4個8M的樣品,取名為“優盤”。
這就是最初的U盤。
產品有了,那么公司也該成立了。
1999年5月,鄧國順和他的朋友們共同創辦了改變時代的朗科(Netac)電腦。
在當年的深圳高交會上,優盤驚艷四方。
結實耐造,從3米高的空中落下,依然能正常使用;
體積小到如同鑰匙,可以掛在脖子上;
哪怕沾上了水,只要吹干晾干,照用不誤……
最主要的還是:內存大,而且不需要驅動!
以上幾乎每一點都碾壓軟盤,于是優盤C位出道,獲得了深圳市12萬元的創業基金支持。
這為優盤進軍國際市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專利之爭
很有版權意識的鄧國順,在獲得成品后就馬上向國家申請了專利,轉而為自己尋找投資人。
但是從國內到國外,鮮有投資方看好朗科。
為啥?還沒錢打廣告宣傳呀,面對一個未知的新產品,誰想自己的錢打水漂呢。
唯一一個投資商還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想要錢可以,總部必須建立在美國。
鄧國順拒絕了,除了出于成本的考慮,還因為他的愛國主義。
但好在,仍有公司慧眼識珠,與東芝的新加坡代理Trek公司交流之后,雙方定下了合作協議。
搞定了投資以后,朗科終于有錢了,可以開始打廣告了!
于是,在2000年7月,朗科在太平洋電腦網上打出了首個廣告。
他們把幾十張軟盤疊放在一起,為了突出優盤的容量;又用一支鋼筆,突出了微小的體積。
這個廣告雖然只花了6000元,掀起的卻是革命性的變化。
最明顯的標志是,同年12月,IBM宣布:優盤牌閃存盤被其列為自身無線應用解決方案唯一推薦存儲產品。
說人話就是:以后我們就用這個,軟盤什么的垃圾桶見。
作為高新產品的風向標,IBM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世界,優盤徹底火了。
老話總說,槍打出頭鳥,尤其當這只鳥還是名貴品種的時候,更要下狠手。
眼熱于優盤的火爆,有兩家公司動起了歪心思。
一個是以色列的 M-Systems,一個就是自家的合作伙伴Trek,它們突然高舉旗幟,聲稱自己才是第一個發明 USB 閃存盤的公司。
M-Systems要動手不難理解,因為很巧合的,他們在差不多的時間里,發明了幾乎一樣的產品。電腦
在他們的印象里,中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是極為落后的。
想著通過法律渠道,打倒專利意識薄弱的中國公司,瓜分巨大的USB閃存市場。
那Trek為什么要反水呢?
在Trek看來,優盤最核心的閃存技術,根本就是自家上司東芝的發明,這玩意他們門清啊!
心想著,這東西肯定不能算作他們的發明,得去攪一攪渾水,從中分一杯羹。
但他們沒想到的是,朗科早已在1999年就向國家申請了專利保護,且在2002年得到了肯定的批復(專利號:ZL 99 1 17225.6)。
這個專利填補了中國計算機存儲領域20年來發明專利的空白,是歷史性的一刻。
電腦聞聽這個消息,上面倆公司急了,向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提出了無效復審,并且拒絕向朗科公司繳納專利費。
但是朗科贏在快人一步獲取了專利,面對這種無理的上訴,中國嚴肅地拒絕了。
接受事實就要交專利費,好大一筆錢呢,這怎么行?
此后,兩個公司與朗科一直糾纏著,官司從年頭打到年尾,這也成為了全球閃存領域最著名的專利權之爭。
這種混亂的狀況一直持續到2004年才停止。
2004年12月,美國國家專利局突然回應,朗科獲得了美國的專利權,專利編電腦號為S6829672。
老大哥都出來站隊了,這還玩啥呀。
倆公司只能偃旗息鼓,接受朗科才是專利擁有者的事實,乖乖交上該交的錢。
專利戰巨頭
前面說過,看著朗科迅速膨脹,許多的科技公司都開始研發類似產品,山寨模仿停不下來,妄圖在優盤的利益中吃上一口肉。
即便是外國大公司也不能免俗,諸如金士頓、PNY、索尼等巨頭也混雜其中。
面對競爭的日益加劇,朗科并未坐以待斃,而是以“專利維權”為名,向巨頭們揮刀。
首先挨揍的就是索尼,面對咄咄逼人且有理有據的朗科,索尼最終敗下陣來,賠付朗科1000萬人民幣。
這在當時引起轟動,能在國外巨頭的手中贏下一城,可是為數不多的精彩操作,一定程度上屬于為國爭光了。
電腦出名的同時,朗科也嘗到了甜頭,開始磨刀霍霍,尋找下一個目標。
也許是上一次的成功讓朗科信心爆棚,這次他們居然直接懟上了美國的PNY科技公司。
PNY是誰?那可是除了IBM以外,美國存儲市場的第二把交椅,世界的巨頭。
這次起訴所有人都不看好,即使朗科站在正義的制高點,大眾也都認為會不了了之。
一場拉鋸大戰綿延了12年,最終的結果,是PNY向朗科賠付771萬美元。
朗科再次以勝利者的姿態,驚掉了世界的下巴。
但是似乎從此以后,朗科的畫風就變得有點奇怪,從一家科技研發企業,向維權電腦訴訟企業轉型。
據財報數據顯示,從2011年到2017年上半年,朗科僅專利訴訟或爭議案件就達上百次。
從美國的PNY科技,到韓國的三星,再到國內的阿里巴巴、旋極信息、農業銀行、國邁科技等等。
可以說,完全像是一家專利意識超前的戰斗企業!
每年靠收到的專利費,都足夠盤活整個公司的運營,這也是U盤的名氣這么大,朗科卻不為人知的原因。
錢躺著就能到手,開發方面就懈怠了,至今朗科都沒能有一款足以超越U盤的新產品面世。
但如今,朗科的這顆“搖錢樹”快要倒下了。
朗科U盤的發明專利申請日期為1999年11月14日,專利權期滿終止日為2019年11月14日,距離到期還有不到4個月了。
面對這樣的窘境,朗科公司也承認,暫時沒有把握應對專利失效后的運營風險。
這讓人不禁為其捏一把汗,畢竟曾經是中國科技的棟梁之一,期待朗科能走出困局。
----------------------------------
后臺回復“交流”,即可獲得玩機技能合集,還可與眾多機友一起討論數碼科技互聯網第一線熱點。
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