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與美軍抗衡并執行遠洋作戰任務,蘇聯在80年代初建造了“基洛夫”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這是戰后最大的巡洋艦之一。該級巡洋艦是蘇聯首次采用核動力推進的大型水面戰艦,滿載排水量達到24,300噸。它們配備了垂直發射系統(VLS)和大量導彈,并搭載了三架直升機。共完成了四艘同級艦的建造,分別是“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拉扎列夫海軍上將”號、“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和“彼得大帝”號。首艦“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于1975年開工,1977年下水,1980年7月服役。由于俄羅斯國內局勢動蕩,包括“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和“拉扎列夫海軍上將”號在內的艦艇已經長期閑置,難以在大洋上發揮作用。“基洛夫”級巡洋艦主要承擔遠洋反艦、反潛和防空作戰任務,充當海上編隊的核心力量,與其他艦艇共同組成導彈巡洋艦編隊,執行攻擊敵方戰斗艦艇和破壞敵方交通線的任務。該級艦裝備了各種導彈近500枚,其載彈量是美國“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的四倍,因此被譽為“武庫艦”。以下是“基洛夫”級導彈巡洋艦的詳細情況:1. 線型合理,動力先進:全長252米,寬28.5米,吃水9.1米,標準排水量19,000噸,滿載排水量24,300噸,續航力14,000海里/30節。采用兩座核反應堆和兩座燃油鍋爐的混合式動力系統。2. 作戰系統齊備,火力強大:裝備20枚SS-N-19超音速遠程反艦導彈;防空火力強大,配備的武器系統復雜;反潛作戰分為四個層次,外層由卡-27A反潛直升機負責,第二層為SS-N-15遠程反潛導彈,后兩層則由RBU12000和RBU1000火箭深彈發射器負責。3. 電子裝備先進,功能多樣:配備“頂對”和“頂板”三坐標雷達;“頂罩”、“十字劍”、“氣槍群”、“鳶鳴”、“熱閃”等火控系統;電子設備包括“錫人”光電跟蹤儀、“穿碗”衛星通信系統、“冠鐘”和“推鐘”數據鏈;電子支援和對抗設備有“足球”、“酒瓶”、“擊鐘”、“鐘夾”等。盡管“基洛夫”級未裝備“相控陣”雷達,其防空能力稍遜于美國的“提康德羅加”級,且不具備對陸攻擊能力,但考慮到其作戰使命,綜合作戰能力依然強大。特別是對于俄羅斯而言,由于航母力量較弱,“基洛夫”級巡洋艦自然成為其海上編隊的作戰和指揮核心,這一角色是其他艦艇無法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