鳩摩羅什的金剛經
鳩摩羅什的金剛經
此經主張遠離一切諸相,對現實世界不執著或留戀,以空慧為體,說一切法無我之理,篇幅適中,便于流傳。自東晉至清末民初,釋論層出不窮,從印度的彌勒、無著、世親到中國的僧肇、吉藏、慧凈、智儼、窺基等,都有各自的注疏。其中,僧肇的《金剛經注》、吉藏的《金剛經義疏》、慧凈的《金剛經注疏》、智儼的《金剛經略疏》、窺基的《金剛經贊述》等,都是對《金剛經》的重要闡釋。《金剛經》不僅在中國廣泛流傳,還傳入西方,并被譯成多種語言。如1837年修彌篤根據藏譯首次譯成德文,1881年馬克斯·繆勒將漢文、日文及藏文譯本加以校訂,譯成英文,收入《東方圣書》第49卷。日本也有許多學者如空海、法樹等對《金剛經》進行了深入研究,撰寫了大量釋論。
導讀此經主張遠離一切諸相,對現實世界不執著或留戀,以空慧為體,說一切法無我之理,篇幅適中,便于流傳。自東晉至清末民初,釋論層出不窮,從印度的彌勒、無著、世親到中國的僧肇、吉藏、慧凈、智儼、窺基等,都有各自的注疏。其中,僧肇的《金剛經注》、吉藏的《金剛經義疏》、慧凈的《金剛經注疏》、智儼的《金剛經略疏》、窺基的《金剛經贊述》等,都是對《金剛經》的重要闡釋。《金剛經》不僅在中國廣泛流傳,還傳入西方,并被譯成多種語言。如1837年修彌篤根據藏譯首次譯成德文,1881年馬克斯·繆勒將漢文、日文及藏文譯本加以校訂,譯成英文,收入《東方圣書》第49卷。日本也有許多學者如空海、法樹等對《金剛經》進行了深入研究,撰寫了大量釋論。
![](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6/wz/18434807252.jpg)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佛教經典之一,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或簡稱《金剛經》,由后秦鳩摩羅什于弘始四年(402年)首次翻譯。此經共有五種譯本,分別是北魏菩提流支、南朝陳真諦、隋達摩笈多、唐玄奘和唐義凈的譯本。除了漢文譯本,還有藏文和滿文等譯本。《金剛經》以一實相之理為核心,強調無住為宗,斷疑為用,大乘為教相。其卷末四句偈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被視為經文的精髓,表達了對世間一切事物空幻不實的認識。此經主張遠離一切諸相,對現實世界不執著或留戀,以空慧為體,說一切法無我之理,篇幅適中,便于流傳。自東晉至清末民初,釋論層出不窮,從印度的彌勒、無著、世親到中國的僧肇、吉藏、慧凈、智儼、窺基等,都有各自的注疏。其中,僧肇的《金剛經注》、吉藏的《金剛經義疏》、慧凈的《金剛經注疏》、智儼的《金剛經略疏》、窺基的《金剛經贊述》等,都是對《金剛經》的重要闡釋。《金剛經》不僅在中國廣泛流傳,還傳入西方,并被譯成多種語言。如1837年修彌篤根據藏譯首次譯成德文,1881年馬克斯·繆勒將漢文、日文及藏文譯本加以校訂,譯成英文,收入《東方圣書》第49卷。日本也有許多學者如空海、法樹等對《金剛經》進行了深入研究,撰寫了大量釋論。總之,《金剛經》以其深刻的哲理和獨特的表述方式,成為了佛教經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鳩摩羅什的金剛經
此經主張遠離一切諸相,對現實世界不執著或留戀,以空慧為體,說一切法無我之理,篇幅適中,便于流傳。自東晉至清末民初,釋論層出不窮,從印度的彌勒、無著、世親到中國的僧肇、吉藏、慧凈、智儼、窺基等,都有各自的注疏。其中,僧肇的《金剛經注》、吉藏的《金剛經義疏》、慧凈的《金剛經注疏》、智儼的《金剛經略疏》、窺基的《金剛經贊述》等,都是對《金剛經》的重要闡釋。《金剛經》不僅在中國廣泛流傳,還傳入西方,并被譯成多種語言。如1837年修彌篤根據藏譯首次譯成德文,1881年馬克斯·繆勒將漢文、日文及藏文譯本加以校訂,譯成英文,收入《東方圣書》第49卷。日本也有許多學者如空海、法樹等對《金剛經》進行了深入研究,撰寫了大量釋論。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