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書東流村壁·辛棄疾》原文與賞析
《念奴嬌書東流村壁·辛棄疾》原文與賞析
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刬地東風欺客夢,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觴,垂楊系馬,此地曾輕別。樓空人去,舊游飛燕能說。聞道綺陌東頭,行人長見,簾底纖纖月。舊恨春江流不斷,新恨云山千疊。料得明朝,尊前重見,鏡里花難折。也應驚問:近來多少華發。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春天,辛棄疾由豫章(今南昌)調往臨安任大理少卿。旅次東流縣(今屬安徽)某村,念起往日在此的一段戀情,百感交集,因題此詞于壁上。上片寫舊地重游已是物是人非,而往事依稀,宛然在目,使人不勝凄涼惆悵之感。
導讀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刬地東風欺客夢,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觴,垂楊系馬,此地曾輕別。樓空人去,舊游飛燕能說。聞道綺陌東頭,行人長見,簾底纖纖月。舊恨春江流不斷,新恨云山千疊。料得明朝,尊前重見,鏡里花難折。也應驚問:近來多少華發。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春天,辛棄疾由豫章(今南昌)調往臨安任大理少卿。旅次東流縣(今屬安徽)某村,念起往日在此的一段戀情,百感交集,因題此詞于壁上。上片寫舊地重游已是物是人非,而往事依稀,宛然在目,使人不勝凄涼惆悵之感。
》原文與賞析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刬地東風欺客夢,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觴,垂楊系馬,此地曾輕別。樓空人去,舊游飛燕能說。聞道綺陌東頭,行人長見,簾底纖纖月。舊恨春江流不斷,新恨云山千疊。料得明朝,尊前重見,鏡里花難折。也應驚問:近來多少華發?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春天,辛棄疾由豫章(今南昌)調往臨安任大理少卿。旅次東流縣(今屬安徽)某村,念起往日在此的一段戀情,百感交集,因題此詞于壁上。上片寫舊地重游已是物是人非,而往事依稀,宛然在目,使人不勝凄涼惆悵之感。“野棠花落”三句以景物起興,點明節令,慨嘆光陰匆匆流逝。接下逐漸過渡到對往事的回憶。“劃地東風欺客夢”,“劃地”無端的意思。東風無端地驚醒了美夢,醒來時只覺帷帳內寒氣襲人。這既是虛寫,又是實寫。表面是說暮春的夜風還是有些寒意,實則是作者內心凄冷的反映。下面三句“曲岸持觴,垂楊系馬,此地曾輕別”,詞人的思緒沉浸到當年的一段往事中:也是在這個時候,這個地方吧?馬兒系在河邊的垂楊上,自己與心愛的人在這僻靜幽雅的小河邊飲酒道別。真是楊柳依依,淚眼迷離,幾多柔情,幾多誠意,而自己竟然狠心地、輕易地與她分別了。一個“輕”字,傳出了詞人此刻的懊悔與辛酸。“樓空人去,舊游飛燕能說。”化用蘇軾《永遇樂·彭城夜宿燕子樓》詞“燕子樓空,佳人何在”句意,其命意也相同。如今,當他再次來到這里,佳人已去,只剩空樓一幢,梁間燕子正自呢喃。詞人突發奇想,那燕子如果是舊年的燕子,那它肯定知道幾年來此樓中所發生的一切。如今它們在說些什么呢?是說我當年不該離去,還是告訴我,佳人今在何方?詞人的感情在強烈的逆差對比中,處于極度難堪的狀態。下片緊接上片寫現實。“聞道”三句,使上片“樓空人去”似乎已山窮水盡的局面,有了柳暗花明的轉機。“綺陌”指繁華的街道;“纖纖月”代指美人。顯然,詞人不甘心讓昔日的情人就這樣銷聲匿跡,而進行了一番尋訪,結果終于打聽到,在街東頭曾有人見過她的身影。讀到這兒,讀者定會跟主人公一樣,心里略感寬慰。可接下兩句,竟如晴天霹靂,突兀異常。自然在“纖纖月”之后,省略了許多內容,但我們可伊人已屬他人,自己再不能續舊情了,于是一下子從希望的高峰跌進失望的深淵,比原來不知佳人何在時境況更為不堪。詞人的感情閘門再也抑制不住,滿腔的酸楚
《念奴嬌書東流村壁·辛棄疾》原文與賞析
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刬地東風欺客夢,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觴,垂楊系馬,此地曾輕別。樓空人去,舊游飛燕能說。聞道綺陌東頭,行人長見,簾底纖纖月。舊恨春江流不斷,新恨云山千疊。料得明朝,尊前重見,鏡里花難折。也應驚問:近來多少華發。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春天,辛棄疾由豫章(今南昌)調往臨安任大理少卿。旅次東流縣(今屬安徽)某村,念起往日在此的一段戀情,百感交集,因題此詞于壁上。上片寫舊地重游已是物是人非,而往事依稀,宛然在目,使人不勝凄涼惆悵之感。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