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師說》、《勸學》、《六國論》原文和翻譯和文中的通假字
文言文《師說》、《勸學》、《六國論》原文和翻譯和文中的通假字
所以不登上高高的山峰,就不知道天空的高遠;不俯視深深的山谷,就不知道大地的深厚;沒有聽到前代圣明帝王的遺言,就不知道學問的淵博。吳國、越國、夷族、貊族的孩子,生下來啼哭的聲音都相同,長大了習俗卻不同,這是教化使他們這樣的啊,《詩》云:“唉呀你們君子啊,不要常常歇息著。安心供奉你的職位,愛好正直行為。上帝知道了這些,就會給你大福氣。”精神修養沒有比融化于圣賢的道德更高的了,幸福沒有比無災無難更大的了。
導讀所以不登上高高的山峰,就不知道天空的高遠;不俯視深深的山谷,就不知道大地的深厚;沒有聽到前代圣明帝王的遺言,就不知道學問的淵博。吳國、越國、夷族、貊族的孩子,生下來啼哭的聲音都相同,長大了習俗卻不同,這是教化使他們這樣的啊,《詩》云:“唉呀你們君子啊,不要常常歇息著。安心供奉你的職位,愛好正直行為。上帝知道了這些,就會給你大福氣。”精神修養沒有比融化于圣賢的道德更高的了,幸福沒有比無災無難更大的了。
![](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6/wz/18436643852.jpg)
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固步自封。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出來的,但比蓼藍更青;冰,是水變成的,但比水寒冷。木料筆直得合于墨線,但把它熏烤彎曲而做成車輪,它的彎曲度就與圓規畫的相合,即使再烘烤暴曬,它也不再伸直了,這是熏烤彎曲使它這樣的啊。所以木料受到墨線的彈劃校正才能取直,金屬制成的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才能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又能每天檢查省察自己,那就會見識高明而行為沒有過錯了。所以不登上高高的山峰,就不知道天空的高遠;不俯視深深的山谷,就不知道大地的深厚;沒有聽到前代圣明帝王的遺言,就不知道學問的淵博。吳國、越國、夷族、貊族的孩子,生下來啼哭的聲音都相同,長大了習俗卻不同,這是教化使他們這樣的啊,《詩》云:“唉呀你們君子啊,不要常常歇息著。安心供奉你的職位,愛好正直行為。上帝知道了這些,就會給你大福氣。”精神修養沒有比融化于圣賢的道德更高的了,幸福沒有比無災無難更大的了。我曾經整天地思索,但不如學習片刻之所得;我曾經踮起腳跟瞭望,但不如登上高處所見之廣闊。登上高處招手,手臂并沒有加長,但遠處的人能看得見;順著風向呼喊,聲音并沒有加強,但聽見的人覺得很清楚。憑借車馬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卻能到達千里之外;憑借船、槳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泳,但能渡過江河。君子生性并非與人不同,只是善于憑借外物罷了。南方有一種鳥,名叫蒙鳩,它用羽毛做窩,還用毛發把窩編結起來,把窩系在蘆葦的花穗上,風吹來,葦穗折斷,鳥蛋打破,小鳥摔死。它的窩不是不完善,是窩所系的地方使它這樣的。西方有一種草,名叫射干,莖長四寸,生在高山之上,因而能俯臨七百多尺的深淵。它的莖并非能長到這么高,是它所處的位置使它這樣的。蓬草長在大麻中,不去扶持它也挺直;雪白的沙子混在黑土中,就會和黑土一樣黑。蘭槐的根就是芷,如果把它浸在尿中,君子就不再接近它,百姓也不再佩帶它。它的本質不是不美,而是所浸泡的尿使它這樣的。所以君子居住時必須選擇鄉里,外出交游時必須接近賢士,這是防止自己誤入邪途而接近正道的方法。各種事物的發生,一定有它的起因;榮譽或恥辱的來臨,必定與他的德行相應。肉腐爛了就生蛆,魚枯死了就生蟲。懈怠疏忽而忘記了自身,災禍就會發生。剛強的東西自己招致折斷,柔弱的東西自己招致約束。邪惡污穢的東西存在于自身,是怨恨集結的原因。鋪開的柴草好像一樣,但火總是向干燥的柴草燒去;平整的土地好像一樣,但水總是向低濕的地方流去。草木按類生長,禽獸合群活動,萬物都各自依附它們的同類。所以箭靶一張設,弓箭就向這里射來了;森林的樹木一茂盛,斧頭就來這里砍伐了;樹木一成蔭,群鳥就來這里棲息了;醋一變酸,蚊子就匯集到這里了。所以說話有時會招來災禍,做事有時會招致恥辱,君子要小心自己的立身行事啊!積聚泥土成了高山,風雨就會在那里興起;積蓄水流成了深潭,蛟龍就會在那里生長;積累善行成了有道德的人,自會心智澄明,而圣人的思想境界也就具備了。所以不積累起一步兩步,就無法到達千里之外;不匯積細小的溪流,就不能成為江海。駿馬一躍,不會滿六丈;劣馬跑十天也能跑完千里的路程,它的成功在于不停腳。雕刻東西,如果刻一下就把它放在一邊,那就是腐爛的木頭也不能刻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屬和石頭都能雕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也沒有強壯的筋骨,但它能吃到地上的塵土,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因為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八只腳兩只螯,但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就無處棲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六國破滅,不是武器不鋒利、打仗不擅長,弊病在于賄賂秦國。賄賂秦國就使國力削弱,滅亡的原因啊。有人說:“六國相互滅亡,全(因為)賄賂秦國嗎?”回答是:“不賄賂的國家因為賄賂的國家而滅亡。失去了有力的后援,不能夠獨自保全自己。因此說弊病在于賄賂秦國啊!” 秦國除用戰爭奪取土地以外,小的可以獲得小城,大的就得到大城。比較秦國受賄賂所得的土地,和因戰勝而得到的土地,實際上多百倍;諸侯由于賄賂所失去的土地,跟戰敗中失去的土地相比,實際上也多百倍。所以秦國很想得到的,諸侯很擔心的,原本就不在于作戰啊。回憶六國的先輩,冒著霜露,披荊斬棘,才得到很少的土地。(其)子孫卻對待土地不很愛惜,拿來給別人,如同拋棄小草(比喻輕賤的東西)。今日割讓五座城池,明天割讓十座城池,然后得到一夜的安穩睡眠(比喻短暫的時間)。起來看看四周的邊境,而秦國兵馬又到了。這樣下去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貪暴的秦國的欲望沒有滿足,奉送(秦國)越多,(秦國)侵犯他們就越厲害。所以不須作戰,強弱勝敗已經分明了。終究滅亡,理應如此。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如同抱柴禾去救火,柴禾不用完,火就不熄滅。”這話說對了。齊人未曾賄賂秦國,最后跟著五國滅亡了,為什么呢?結交秦國卻不幫助五國啊。五國已經滅亡,齊國也不能幸免了。燕、趙的國君,起初有長遠的謀略,能夠守衛他們的國土,堅持正義而不賄賂秦國。因此燕國雖是個小國卻能后滅亡,這是用兵抗敵的功效啊。等到燕太子丹用荊軻(行刺)作為策略,才招致了災禍的來臨。趙國曾五次對秦作戰,二敗而三勝。后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李牧連續打退了秦國的進攻,等到李牧因受讒言被殺,邯鄲才成為(秦國的)一個郡,可惜趙國使用武力卻不能堅持到最后啊。況且燕趙是處在秦(把別國)消滅得差不多的時侯,可以說是智謀和力量(變得)勢孤力弱、處境危急,戰敗而亡國,實在是不得已的。當初假使(韓魏楚)三國各自愛惜他們的土地,齊人不歸附秦國,刺客不到秦去,優秀將領(李牧)仍健在,那么勝負的定數,存亡的道理,應當能夠與秦國互相較量,(結局)或許還不容易預料。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沖,而弊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韓,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齊之剛、壽,而范雎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以見矣。秦之用兵于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于前,而韓、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邪!委區區之韓、魏,以當強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文言文《師說》、《勸學》、《六國論》原文和翻譯和文中的通假字
所以不登上高高的山峰,就不知道天空的高遠;不俯視深深的山谷,就不知道大地的深厚;沒有聽到前代圣明帝王的遺言,就不知道學問的淵博。吳國、越國、夷族、貊族的孩子,生下來啼哭的聲音都相同,長大了習俗卻不同,這是教化使他們這樣的啊,《詩》云:“唉呀你們君子啊,不要常常歇息著。安心供奉你的職位,愛好正直行為。上帝知道了這些,就會給你大福氣。”精神修養沒有比融化于圣賢的道德更高的了,幸福沒有比無災無難更大的了。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