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貴州建筑物的說明文
關于貴州建筑物的說明文
清代時,貴陽有八大景觀之一的“鰲磯浮玉”,指的是位于南明河鰲磯石上的甲秀樓。樓的建設者是貴州巡撫江東之。在此之前,王陽明的再傳弟子馬廷錫曾在此建棲云亭講學傳道。甲秀樓最初以“鰲頭磯”命名,后來在臺上建閣,名為“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樓歷經多次毀建,1981年經過修復,發現底層石墻中嵌有詩碑,后來8塊詩碑被重新嵌入底層樓壁。甲秀樓高約22.9米,采用木結構閣樓,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畫甍翹檐,紅欞雕窗,白石巨柱托檐,雕花石欄相護。
導讀清代時,貴陽有八大景觀之一的“鰲磯浮玉”,指的是位于南明河鰲磯石上的甲秀樓。樓的建設者是貴州巡撫江東之。在此之前,王陽明的再傳弟子馬廷錫曾在此建棲云亭講學傳道。甲秀樓最初以“鰲頭磯”命名,后來在臺上建閣,名為“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樓歷經多次毀建,1981年經過修復,發現底層石墻中嵌有詩碑,后來8塊詩碑被重新嵌入底層樓壁。甲秀樓高約22.9米,采用木結構閣樓,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畫甍翹檐,紅欞雕窗,白石巨柱托檐,雕花石欄相護。
![](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6/wz/18436730252.jpg)
甲秀樓位于貴陽南明塘,屹立于南明河中的巨石鰲磯之上。這座建筑始于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由貴州巡撫江東之主持建造。樓名為“甲秀”,取意科甲挺秀。在天啟元年(1621年)的一場大火之后,甲秀樓歷經多次重建與增修,其規模和設計保持了最初的風貌。這座建筑不僅立于水中,還與觀音寺、翠微閣相依,浮玉橋橫跨其下,橋上建有小巧的涵碧亭,亭柱上鐫刻著清咸豐年間貴陽知府汪炳嗷的對聯:“水從碧玉環中出,人在青蓮瓣里行”。甲秀樓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秀美的風光,成為了貴陽的標志建筑,也是市民休閑游玩的好去處。清代時,貴陽有八大景觀之一的“鰲磯浮玉”,指的是位于南明河鰲磯石上的甲秀樓。樓的建設者是貴州巡撫江東之。在此之前,王陽明的再傳弟子馬廷錫曾在此建棲云亭講學傳道。甲秀樓最初以“鰲頭磯”命名,后來在臺上建閣,名為“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樓歷經多次毀建,1981年經過修復,發現底層石墻中嵌有詩碑,后來8塊詩碑被重新嵌入底層樓壁。甲秀樓高約22.9米,采用木結構閣樓,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畫甍翹檐,紅欞雕窗,白石巨柱托檐,雕花石欄相護。樓前的浮玉橋最初有九孔,橋西側的沙洲名為芳杜洲,洲上花木繁茂。月朗星稀時,橋與沙洲相互映襯,形成“九眼照沙洲”的美景。后來,修筑濱河路時,九孔石拱橋填了兩孔,芳杜洲也沉于水底。甲秀樓前曾豎有兩根鐵柱,一根為雍正四年(1726年),另一根為嘉慶二年(1797年),分別記載了鎮壓古州苗民和興義布依族起義的功績。明清時期,甲秀樓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許多名人的題詠至今猶存。樓內的古代石刻、木皿和名家書畫作品收藏豐富,其中清代翰林劉玉山撰寫的206字長聯最為著名,比號稱天下第一長聯的昆明孫髯翁大觀樓長聯多26個字。長聯中描繪了甲秀樓的壯麗景象和悠久歷史,展現了貴州的獨特魅力。
關于貴州建筑物的說明文
清代時,貴陽有八大景觀之一的“鰲磯浮玉”,指的是位于南明河鰲磯石上的甲秀樓。樓的建設者是貴州巡撫江東之。在此之前,王陽明的再傳弟子馬廷錫曾在此建棲云亭講學傳道。甲秀樓最初以“鰲頭磯”命名,后來在臺上建閣,名為“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樓歷經多次毀建,1981年經過修復,發現底層石墻中嵌有詩碑,后來8塊詩碑被重新嵌入底層樓壁。甲秀樓高約22.9米,采用木結構閣樓,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畫甍翹檐,紅欞雕窗,白石巨柱托檐,雕花石欄相護。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