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金戴銀似馬騮,指的是像猴子一樣機(jī)靈頑皮的小孩。馬騮在廣東話中是猴子的意思,代表機(jī)靈。此說法源于反切注音法。反切是一種注音方法,使用兩個字,前一個字為上字,后一個字為下字,兩字拼合即為被切字的讀音。例如,“冬”字用“都宗切”注音,即“都”字的聲母與“宗”字的韻母和聲調(diào)拼合。“馬騮”即為“猱”的反切音,而“猱”正是猴子的意思。隨著語音的變化,古時的反切音在現(xiàn)代普通話或方言中已不能一一對應(yīng)。粵語中還有其他類似的說法,如“角”說“圪落”,“筆直”說“直不叻”(疑“不叻”即是古之“筆”的分音“不律”)。這些詞的形成,是因?yàn)楣糯癖娊逃潭容^低,一些生僻字在口口相傳過程中原字丟失,只留下反切音。穿金戴銀似馬騮,不僅描述了小孩的機(jī)靈,還帶有一定的親昵意味。在父母對子女、師傅對徒弟、上司對下屬等上對下關(guān)系的稱謂中,多用此語,表達(dá)對對方的喜愛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