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經是了義經典么?
壇經是了義經典么?
佛示現圓寂后,諸佛弟子相會,為防止異見邪說,誦佛陀之說法,舉各自所聞確實者,結合集成之,是為結集之本意也。第一次結集--佛滅后三月,迦葉尊者,得摩竭陀國,阿世王的贊助,召請阿羅漢千人,集于王舍城外,七葉巖窟中,然后在千人中,再選出五百人,擔任結集三藏事宜,派阿難陀負責誦出經藏,大迦葉負責誦出論藏,優波離負責誦出律藏,是即所謂上座部結集,亦稱為五百結集。第二次結集--上座部偏重保守舊制,大眾部則講適應環境,到了距佛滅百年時,乃有苦于戒律太嚴,提議應予重訂者,時長者耶舍,乃邀請賢圣比丘七百人,于毗舍離城,重行結集,將此問題,提付大會討論,以決定之,結果仍贊成恪遵釋尊遺制,否決從寬之議,是為第二結集。
導讀佛示現圓寂后,諸佛弟子相會,為防止異見邪說,誦佛陀之說法,舉各自所聞確實者,結合集成之,是為結集之本意也。第一次結集--佛滅后三月,迦葉尊者,得摩竭陀國,阿世王的贊助,召請阿羅漢千人,集于王舍城外,七葉巖窟中,然后在千人中,再選出五百人,擔任結集三藏事宜,派阿難陀負責誦出經藏,大迦葉負責誦出論藏,優波離負責誦出律藏,是即所謂上座部結集,亦稱為五百結集。第二次結集--上座部偏重保守舊制,大眾部則講適應環境,到了距佛滅百年時,乃有苦于戒律太嚴,提議應予重訂者,時長者耶舍,乃邀請賢圣比丘七百人,于毗舍離城,重行結集,將此問題,提付大會討論,以決定之,結果仍贊成恪遵釋尊遺制,否決從寬之議,是為第二結集。
壇經是中國的“經”,而不是佛宣說的“經”。《壇經》上開頭并沒有“如是我聞”幾個字,(《壇經》從名上看,并沒有標明是佛說某某經,)佛示現圓寂后,諸佛弟子相會,為防止異見邪說,誦佛陀之說法,舉各自所聞確實者,結合集成之,是為結集之本意也。第一次結集--佛滅后三月,迦葉尊者,得摩竭陀國,阿世王的贊助,召請阿羅漢千人,集于王舍城外,七葉巖窟中,然后在千人中,再選出五百人,擔任結集三藏事宜,派阿難陀負責誦出經藏,大迦葉負責誦出論藏,優波離負責誦出律藏,是即所謂上座部結集,亦稱為五百結集。第二次結集--上座部偏重保守舊制,大眾部則講適應環境,到了距佛滅百年時,乃有苦于戒律太嚴,提議應予重訂者,時長者耶舍,乃邀請賢圣比丘七百人,于毗舍離城,重行結集,將此問題,提付大會討論,以決定之,結果仍贊成恪遵釋尊遺制,否決從寬之議,是為第二結集。第三次結集--公元前二百五十年時,阿育王篤信佛法,外道窮于衣食,乃作比丘形,混入佛教中,改竄佛典,擾亂教義,佛徒不能辨,被誘入邪見者甚眾。時有六萬比丘,聚謀挽救之策,結果選出精通三藏者一千人,目犍連帝須為上首,集于波吒利弗城(即華氏城),整理正法,淘汰魔僧,是為第三次結集。第四次結集--公元前七十年,健馱羅國,迦膩色加王,崇信佛法,日請一僧,入宮說法,同一經題,人人所說互異,王以問脅尊者,尊者說:“去佛日遠,諸師漸以己見,雜入教典中,現當重新結集,以定其議”。王如言,選阿羅漢五百人,以婆須密或稱世友菩薩為上首,集于迦濕彌羅城,將三藏各制十萬頌,名大毗婆娑論,刻于赤銅中,建塔藏之,是為第四次結集。上述四次結集,皆為小乘三藏結集。至于大乘三藏教法的結集,智度論說,佛滅后,由文殊師利菩薩,和彌勒菩薩等諸大菩薩,帶領許多菩薩,和請阿難陀尊者等,于鐵圍山中結集三藏,謂之菩薩藏,(鐵圍山,據說是咸水海邊的一座山),是為大乘佛法的結集。《壇經》即不是六祖所作,也不是六祖所寫,而是神會法海等等集結的。所以,《壇經》之名,即非六祖本意,也相信非六祖之所愿。因為基本上,佛沒有授記,或者預言、開許、加持,(即不屬于開許經典、加持經典),所以《壇經》非經,實乃“壇論”。
壇經是了義經典么?
佛示現圓寂后,諸佛弟子相會,為防止異見邪說,誦佛陀之說法,舉各自所聞確實者,結合集成之,是為結集之本意也。第一次結集--佛滅后三月,迦葉尊者,得摩竭陀國,阿世王的贊助,召請阿羅漢千人,集于王舍城外,七葉巖窟中,然后在千人中,再選出五百人,擔任結集三藏事宜,派阿難陀負責誦出經藏,大迦葉負責誦出論藏,優波離負責誦出律藏,是即所謂上座部結集,亦稱為五百結集。第二次結集--上座部偏重保守舊制,大眾部則講適應環境,到了距佛滅百年時,乃有苦于戒律太嚴,提議應予重訂者,時長者耶舍,乃邀請賢圣比丘七百人,于毗舍離城,重行結集,將此問題,提付大會討論,以決定之,結果仍贊成恪遵釋尊遺制,否決從寬之議,是為第二結集。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