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艦載機領域,殲15戰機的表現備受關注。與其他國家的艦載機如AV-8B和蘇-33相比,殲15在性能上可能稍遜一籌,但相對于印度/俄羅斯的米格-29K,它具有一定的優勢。在物理尺寸和重量方面,殲15雖然體積較大,但載荷能力有限。在最大起飛重量下,燃油和武器的總載荷不超過15噸,這與超級大黃蜂和陣風-M相當。然而,殲15在內部燃油容量方面具有優勢,而F/A-18E的最大內部燃油量僅為6558千克,需要依賴副油箱以達到類似的作戰半徑。在機載設備和武器方面,殲15顯示出一定的不足。據網絡信息顯示,其機載航電和雷達系統相當于殲-11B的1493雷達與JL-10A雷達空面模塊的組合,電子對抗設備也與較早批次、未進行升級的殲-11B相似。作為一款于2006年確定方案、2009年首飛的舊美標第三代戰斗機,殲15在公開場合并未展示出與殲-11B類似的升級方案。其PD雷達作為主要雷達系統,探測能力僅能滿足基本需求。相比之下,F/A-18E Block III的雷達和準隱身能力形成了一定的跨代優勢。盡管殲15具有巨大的升級潛力,但其當前狀態、是否會升級以及升級程度仍是個未知數。即便如此,F/A-18E Block III的進展也不比殲15的CATOBAR版本快多少。如果殲15的機身結構和航電能夠達到殲-16的水平,它將成為全球最強舊美標第三代艦載戰斗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