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是一種負責凝血的血液組織細胞,其主要功能是停止出血和維持血管壁的完整性。如果血小板水平過低,稱為血小板減少或血小板超低。
血小板的超低水平會導致以下危害:
1. 出血傾向:血小板減少會導致凝血功能減退,使得機體難以停止血液出血。患者可能會出現輕度出血,如皮膚出血、黏膜出血、牙齦出血等。嚴重情況下,可能發生內臟出血或大出血,威脅生命。
2. 瘀斑和紫癜:血小板減少時,皮膚出現小點狀出血,稱為瘀點或紫點。與此同時,患者可能會出現紫癜,即皮膚和黏膜上出現較大的紫紅色斑塊,是血小板減少引起的重要癥狀。
3. 凝血功能障礙:血小板減少不僅會導致出血,還可能影響血液的凝結功能。在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發生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凝血酶時間延長、纖維蛋白原濃度減低等癥狀。
4. 自發性脾下性血栓病(ITP):ITP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征是體內產生的抗體去靶向破壞血小板。血小板的超低水平是ITP的典型表現,可導致出血及凝血功能障礙。
血小板超低有潛在的嚴重危害,因此,如果懷疑出現血小板減少的癥狀,應盡早就醫進行相關檢查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