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財政政策:財政政策是國家整個經濟政策的組成部分。指國家根據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而規定的財政工作的指導原則,通過財政支出與稅收政策來調節總需求。政府調整財政收支的手段主要有三個:一是改變政府購買水平;二是改變政府的轉移支付;三是調整稅率。2、貨幣政策: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的目標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應量,進而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各種方針措施。主要包括信貸政策和利率政策。3、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比較:(1)實施政策的主體不同;(2)政策效果的顯著性。財政政策效果的顯著性取決于乘數效應的大小,但財政政策具有擠出效應,財政政策的效果也與LM曲線的斜率相關。另一方面,貨幣政策也與IS曲線的斜率相關。(3)兩者在作用的機理上也有所不同。財政政策直接作用于總需求,財政政策具有見效快的特點。而貨幣政策作用于利息率,間接作用于總產量,從而貨幣政策具有時滯性。(4)兩種政策的執行渠道和作用動機也有所不同。兩種政策往往需要聯合使用,擴張時期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緊縮時期實行緊的貨幣政策。
減稅政策屬于財政政策
根據財政政策的主要類型,減稅政策屬于財政政策。財政政策的主要類型如下:(一)擴張性財政政策擴張性財政政策,又稱“松的財政政策”,是指通過財政分配活動來增加和刺激社會總需求,在總需求不足時,通過擴張性財政政策使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差額縮小或平衡。擴張性財政政策的主要手段有減稅和增加財政支出規模。(二)緊縮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財政政策,又稱“緊的財政政策”,是指通過財政分配活動來減少和抑制總需求。(三) 中性財政政策中性財政政策是指財政的分配活動對社會總需求的影響保持中性,財政的收支活動既不會產生擴張效應,也不會產生緊縮效應。
貨幣政策目標
貨幣政策目標是一國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采取的貨幣政策希望達到的最終目的。包括:經濟增長、價格水平穩定、充分就業、利率穩定、匯率穩定、國際收支平衡。盡管央行不能直接帶來這些狀況,卻能針對它可以影響的變量制定不同的政策。通過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所期望達到的最終目的,這是貨幣政策制定者——中央銀行的最高行為準則。貨幣政策的目標一般可概括為:穩定物價、充分就業、經濟增長、國際收支平衡、金融穩定。穩定物價是指將一般物價水平的變動控制在一個比較小的區間內,在短期內不發生顯著的或急劇的波動。充分就業是指將失業率降到一個社會能夠承受的水平。經濟增長是指經濟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始終處于穩定增長的狀態中,一個時期比另一個時期更好一些,不出現大起大落,不出現衰退。貨幣政策的目標包括:最終目標、中介目標和操作目標。
我國貨幣政策目標是
貨幣政策目標是一國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采取的貨幣政策希望達到的最終目的。包括:經濟增長、價格水平穩定、充分就業、利率穩定、匯率穩定、國際收支平衡。盡管央行不能直接帶來這些狀況,卻能針對它可以影響的變量制定不同的政策。貨幣政策的諸多兩標之間常常有沖突,政策可以達到一個目標,但卻也使另一個目標變得更加難以實現。我國貨幣政策目標是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并以此促進經濟增長。
法律與政策的什么不同
法律和政策主要有以下5個方面的區別:1、制定主體不同:法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政策: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或者政治局制定。2、制定程序不同:法律:有嚴格的制定程序。政策:沒有嚴格的制定程序。3、穩定性不同:法律:一經制定,非經法定程序不得隨意廢止,有較強的穩定性。政策:為了實現自己所代表的階級、階層的利益與意志,以權威形式標準化地規定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應該達到的奮斗目標、遵循的行動原則、完成的明確任務、實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驟和具體措施,會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變化。4、調整對象不同:法律:通常是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政策:的實質是階級利益的觀念化、主體化、實踐化反映。5、約束力不同:法律:全國人大頒布或批準的,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政策:不具有強制執行力,只是具有一定的指向作用。
貧困戶政策
一、光伏扶貧。二、農村小水電扶貧。三、重點群體免費職業培訓行動。四、易地搬遷脫貧。五、教育扶貧。六、健康扶貧。(一)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二)農村貧困人口大病慢性病救治。(三)全國三級醫院與貧困縣縣級醫院“一對一”幫扶行動。(四)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行動。(五)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行動。(六)醫療救助與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等“一站式”結算平臺建設。 該內容由 苑學寧律師 和 律說律答 共創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