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贈與的房產是否為夫妻共同財產,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婚前父母出資購買并明確表示贈與雙方除外,一般為個人財產。婚后,如果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根據民法典規定處理。贈與糾紛應根據社情民意和思維習慣調解解決,重視家庭和睦、生活穩定、社會和諧的原則。同時,需正確理解和靈活適用法律處理糾紛,平衡各方利益,根據實際情況找出糾紛癥結并尋找調解方案。
法律分析
一、父母贈與的房產是夫妻共同財產嗎
父母贈與的房產是不是夫妻共同財產,要依據具體情況而定。例如是婚前父母出資購買贈與子女的,一般是個人財產,但明確表示贈與雙方除外。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解釋(一)》
第二十九條當事人結婚前,父母為雙方購置房屋出資的,該出資應當認定為對自己子女個人的贈與,但父母明確表示贈與雙方的除外。
當事人結婚后,父母為雙方購置房屋出資的,依照約定處理;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條第一款第四項規定的原則處理。
二、房屋贈與過戶糾紛找哪個部門處理
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贈與糾紛的原則和方法歸納如下
1、根據社情民意和思維習慣調解解決
贈與行為通常發生在公民之間,如熟悉的家庭成員、信賴的親朋好友。人們往往基于感情、感激而無償將自己的財產給與受贈人,如父輩出資為孩子購置婚房、將積蓄交與孩子使用;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將財產贈送給自己喜愛的子女或孫子女、外孫子女等。
因此調解處理這類糾紛,應本著家庭和睦、生活穩定、社會和諧、以和為貴、公平合理的原則,盡力消除隔閡、鞏固感情。要促使雙方換位思考,多為對方著想,解決矛盾。
2、正確理解和靈活適用法律處理糾紛
贈與合同的成立和生效對贈與人和受贈人形成法律約束力。不同的贈與關系中,權利和義務也有所不同。調解贈與糾紛,需根據實際情況努力平衡各方利益,做到公平合法、合情合理。為此,應正確適用相關的法律規定。
具體可從贈與是否成立、贈與是否履行、贈與是否可撤銷、受贈人是否履行了約定義務等方面進行法律判斷,據此對贈與糾紛的法律后果有大致的了解和預測。在此基礎上,根據當事人的實際情況,找出糾紛癥結所在,本著家庭和睦、以和為貴、公平合理的原則,努力尋找調解方案。
結語
在處理父母贈與的房產是否為夫妻共同財產以及房屋贈與過戶糾紛時,我們應依據具體情況和相關法律規定進行判斷和處理。在調解贈與糾紛時,應秉持家庭和睦、生活穩定、社會和諧的原則,促使雙方換位思考,解決矛盾。同時,我們也要正確理解和靈活適用法律,平衡各方利益,做到公平合法、合情合理。通過法律判斷和調解方案的制定,我們可以解決贈與糾紛,維護家庭和諧與社會穩定。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解釋(一)第二十九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