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要注意:
神經血管集中地不宜抽脂
抽脂只能將皮下脂肪吸出來,且限于某一局部的皮下脂肪,最常見的抽脂部位有腹部、臀部、髖部及大腿、上肢(上臂及前臂)、下頜部、小腿和踝部等下肢部位,近兩年還發展到以往認為不能進行手術的區域,包括顏面及頸部,此外還有胸部如乳房肥大吸脂法,以及對脂肪瘤引起的局部肥胖也用吸脂術。不過,身體上也有一些部位不能進行吸脂術,對于身體少數區域,由于有神經血管的分布而禁止或慎重進行吸脂,位于腹正中兩側、相當于腹直肌前鞘的縱行區域、腹股溝韌帶內外1/3交點及該韌帶斜向上方的腹壁,股內側沿大隱靜脈走向的區域或臀上、下緣中部為相對禁區。
眾所周知,人體的主要成分是水,脂肪僅占人體重量的很小部分,加上抽脂只對皮下脂肪起“燃燒”作用,而對血液、器官、體內等的脂肪無效,因此抽脂對全身體重的減輕作用不大,僅適用于因單純性肥胖所致的某一部位的脂肪堆積。所以,與其說吸脂是減肥,不如說塑形,在國外,吸脂術被稱為“形體雕塑技術”。
一次抽脂不宜超3000毫升
羅盛康主任分析說,吸脂的基礎理論是單純負壓吸引術,通過向吸脂部位注射大量低濃度含腎上腺素的利多卡因鹽水,使之腫脹,甚至出現發白,之后向脂肪細胞或顆粒內滲入大量鹽水而自行破裂溶解,再通過隱蔽小切口將連接真空負壓泵的金屬吸管放置皮下,通過負壓將脂肪吸出。這是最常用的抽脂方法,不管現在美容市場上拋出多少美其名曰變幻的“高科技”抽脂方法,其實都是建立在此基礎之上的。
徐翔醫生稱,手術畢竟對人體是一種創傷,抽吸量越多,相應的并發癥出現的幾率也就越大。一般來說,一次手術抽出脂肪量不超出3000毫升。對特別肥胖的部位,可抽到3000至5000毫升,如果一次未能達到理想效果,可以再次手術,予以進一步的抽吸。對于一個形體不十分臃腫的患者而言,一個部位如果抽吸數百毫升脂肪組織,形體上將有很大的改觀,根本沒有必要把脂肪組織全部抽凈。如果抽吸特別徹底的話,術后的形體往往并不理想,皮膚的質地和形體很可能出現一些新的畸形。
老人青少年不宜抽脂
除精神不正常及心理不健康者不能進行減肥吸脂術外,有內臟器官疾病者,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冠心病、高血脂、高血糖者;肺部呼吸功能不全,如慢性支氣管炎導致肺功能不全者;有吸煙嗜好,停止吸煙不到兩星期者;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降壓藥物及激素類藥物,停藥不到半月者;年齡在60歲以上的老人,身體未發育成熟的青少年;因繼發于其他疾病而發生的繼發性肥胖,包括下丘腦性肥胖、垂體性肥胖及甲狀腺功能過低性肥胖等,須針對其原發病變進行治療,不適合采用吸脂術。
吸脂術后1~2天,抽吸孔處可能有一些滲液溢出,這是正常現象,可以通過更換抽吸孔處的敷料,保持傷口清潔。此外,術后需要給抽脂部位進行加壓包扎或穿上彈力衣褲,目的是有術后早期的加壓止血作用,又有日后的局部塑形作用,以及防止術后硬結的過度增長,縮短恢復時間。一般情況,彈力衣褲穿戴2~3個月左右。未經醫生允許,決不可擅自松解加壓包扎,否則可能導致一些完全可以避免的并發癥的發生。
謹防抽脂并發癥
雖然吸脂技術在不斷演變、更新,但并發癥仍不可避免,抽脂過后可能會遭遇以下的麻煩:
皮膚凹凸不平“搓衣板”樣改變:多是由于使用器具過粗,吸脂過淺,保留皮下脂肪較少,包扎物壓力不均所致,其中腹部最易發生,因為腹部常常屈曲。只要改進吸脂管,保留適量皮下脂肪,即可預防;因壓迫不均或易屈曲部位可調整包扎物,數月內都能恢復。
凹陷性畸形:主要是操作經驗不足,在某局部吸脂過多。
皮膚麻木、癢感、發硬:短期麻木是麻醉藥物的作用,術后一月內麻木是由于吸脂損傷了細小的感覺神經末梢所致,一般術后10天開始逐漸恢復,而恢復中可產生癢感。皮膚發硬是吸脂區域修復的過程,一般3~8個月才能軟化。
嚴重并發癥:文獻曾報道有血出性休克、脂肪栓塞、腹壁穿孔腸破裂等造成死亡者,這些情況都很罕見。
并發癥的產生與醫生的技術水平有關,應慎重選擇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