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假體的類別
下面是目前應用的乳房假體的類別有四種:
乳房假體的類別1、光面硅凝膠假體。
乳房假體的類別之光面硅凝膠假體,醫用硅凝膠通常是高純度的二甲基硅氧烷的特殊多聚體。假體的外殼是由彈性硅凝膠制成的橡膠狀膜,這種彈性硅凝膠由完全聚合的硅凝膠與非結晶的二氧化硅填充劑組成,并增加了強度。最初假體的外殼是表面光滑的硅橡膠,用來包裹硅凝膠,在最初的幾年里因考慮到假體需粘附于組織上以防止假體移位,于是在假體背面設計了諸如Dacron網、硅膠縫線環、有孔的硅膠條等裝置以達到固定的目的,隨后又發現這些裝置沒有必要,實際上還降低最終的隆乳效果,這種假體于20世紀70年代早期便消失了。由于包膜攣縮發生率較高,促使假體廠家不斷改進了假體的制作工藝,使假體壁更薄、凝膠粘性更小,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這種假體更柔軟、更自然,但包膜攣縮的問題仍存在。包膜攣縮是人體對外來物質的防御反應,即乳房假體植入后,人體會在乳房假體周圍形成一層薄薄的纖維組織膜,這樣可以使隆胸更安全,即使乳房假體破裂,假體內容物也不會流失,但該包膜的纖維組織在術后3-6月內會收縮,使纖維組織形成的包膜囊縮小,而在其內的乳房假體被緊緊地包裹,因此手感變硬,這就是包膜孿縮。
乳房假體的類別2、光面鹽水假體。
20世紀70年代早期出現了單腔充注式鹽水假體,鹽水假體的產生主要是擔心硅凝膠可能對身體造成影響,包括免疫性結締組織病或可能的致癌性。鹽水假體具有理化性質穩定、無毒,與人體組織液一致的優點。作為正常人體的體液組成部分,生理鹽水的滲漏不會引起人體的病變。充注式鹽水假體有切口較小,能在術中決定乳房體積等優點,后來許多學者進行臨床回顧性研究還發現充注式鹽水假體與硅凝膠假體相比包膜攣縮率較低,許多學者的實驗也支持硅凝膠滲漏與包膜攣縮形成有關。充注式鹽水假體缺點為有液體感,易滲漏,可能會觸摸到假體的折痕和注水閥;如果胸壁薄還可能會有流水感。假體與乳腺組織質地相差甚遠,故相對硅凝膠假體而言形態及手感欠佳。現在許多醫生不愿使用這種假體,主要還是因為有嚴重的滲漏問題,雙腔假體也是這樣。基于b水原因,硅凝膠假體一直更受歡迎。
乳房假體的類別3、聚氨酯假體。
1970年,Ashley報道了一種新的假體——聚氯酯假體(polyurethane—coveredinlpIants,PcI),即在硅凝膠假體外殼涂聚氯酯泡沫膠。最初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硅凝膠滲漏和作為固定層,后來隨著工藝技術的改進,許多臨床研究者認為該假體無論是用于隆乳術和乳房再造術都能降低包膜攣縮。聚氨酯假體剛出現時曾因為人體對聚氯酯的生理反應而遭到強烈的反對。在20世紀80年代,關于聚氨酯假體的爭論更多的是關于它的組織反應可能會引起包膜攣縮,它的組織反應比其他假體更為嚴重。Hes溆等經過5年的臨床實踐。指出聚氨酯假體可降低但不能完全消除包膜攣縮,這種假體的缺點是假體置入時更困難,在置入過程中聚氨酯涂層脆弱,很容易從硅凝膠外殼上脫離。有報道聚氨酯假體置入術可導致慢性疼痛和慢性肉芽腫,后來臨床逐漸不再應用。1991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署(Food&DrugAdministration,FDA)正式禁止臨床上使用聚氨酯假體,因為聚氨酯可降解為一種致癌物質(2一甲苯二胺)而懷疑它有潛在的致癌性。但因其能明顯抑制攣縮發生率,故動物實驗仍在進行。關于聚氨酯假體可阻止或延緩包膜攣縮的發生,有兩種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的理論:一是聚氨酯涂層阻礙干擾了膠原纖維并行排列的形式,而成隨機排列的形式;二是聚氨酯涂層可阻止硅凝膠滲漏,避免包膜攣縮。
乳房假體的類別4、織紋面假體。
對PCI的懷疑導致了對假體表面結構的進一步研究,于是出現了織紋面假體(tixturedsurfacesimplant),包括Biocell假體、MSI假體和Siltex假體。3種織紋面假體外殼略有不同,MsI假體(Dowcoming公司生產)是用激光技術在硅凝膠外殼上形成許多遍布假體外殼的細小密集規則的硅膠棒。siltex假體(Mentor公司生產)硅凝膠外殼呈遍布假體外殼的細小泡沫狀。Biocell假體(McGhan公司生產)硅凝膠外殼通過脫鹽技術形成具有吸附性的多孔狀織紋面。大量的研究已證實織紋面假體較光面假體更能延遲或降低包膜攣縮。織紋面假體為何較光面假體的包膜攣縮率低呢?織紋面使膠原排列更不規則。假體表面結構改變了宿主接觸面,所以膠原纖維的沉積也就高低不平,這樣導致了包膜更薄、更曲折柔軟、更有彈性、更不易收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