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包地:“齙牙”很難切割食物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口腔科主任、廣東省口腔醫學會正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艾虹教授介紹說,正常上下牙列的關系應該是上牙部分包住下牙的“天包地”,并且上下兩排牙的前后距離約2~3毫米,上下重疊高度約3~4毫米,這有利于牙齒的切割功能和引導咬合,還可保護關節。
有的人因為先天遺傳或后天有咬下唇、咬手指等不良習慣,導致“天包地”過度,兩排牙前后距離超過4毫米,就屬于俗稱的“齙牙”、“哨牙”。她建議輕癥的“齙牙”患者裝上矯治器做固定矯治,現在的無托槽隱形矯治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既舒適又不影響外觀及進食;重癥“齙牙”患者需要進行拔牙矯治,非常嚴重者還要進行正畸-正頜手術聯合治療。
地包天:不當喂奶習慣惹禍
下牙包住上牙的“地包天”在醫學上稱為“前牙反合”。艾虹稱“地包天”比較復雜,可以分成三類——
1.骨性:患者下頜發育過度,有時伴有上頜發育不足,造成上下頜骨性位置關系不正常,一般具有家族遺傳性。
2.牙性:上下頜骨形態位置正常,只是牙齒長成這個樣子,可能是不良喂奶習慣或愛吐舌頭、咬上嘴唇等習慣所致。
3.功能性:多為局部咬合干擾因素導致,有時導致牙列偏斜。有的人長期患有鼻炎,氣道不通暢,只能張嘴呼吸,破壞了口腔肌肉力量平衡,如果處于生長發育期,就會導致上頜發育不足,跟不上發育正常的下頜;還有的人一側“地包天”一側“天包地”,原因可能是一側有咬合干擾,或爛牙或有牙周病,導致長期只用另一側牙咀嚼,久而久之牙列及面部出現不對稱。
“地包天”影響牙齒咬合、切割功能,連累顳下頜關節,同樣影響面型美觀乃至社交。在處理上,艾虹建議有遺傳傾向的骨性“地包天”患者要等到生長發育停止,一般在18歲以后,由醫生評估決定是否需要做正頜手術。相比之下,牙性和功能性“地包天”宜早期矯治,恢復正常的生長環境,建議有用口呼吸習慣的小孩在3歲時就到醫院咨詢并矯正,兒童到了7歲時應去醫院做檢查,根據病因矯正不良習慣、治療鼻炎、補牙、調合治療等,以預防或減輕牙頜畸形的發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女孩約在14歲之前,男孩在16歲前,可裝上擴弓器擴大上牙弓,令上下牙弓頜骨匹配,再固定3個月。如果錯過最佳治療時間,或者畸形嚴重,患者就要考慮到18歲生長發育停止以后做正頜手術。
上下兩排牙恰好“切合”貌似很整齊,其實是不正常的表現,艾虹認為這可以歸入“地包天”一類,可引起后牙咬合干擾,不但造成牙齒磨損,還可引發顳下頜關節的損害,因此也需要及早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