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下頜前突或開牙合畸形,并影響咀嚼和發育;在生長發育期一般常采用口腔正畸的非手術療法矯正,對正畸無效或嚴重畸形的病員只有通過手術改善。
我科近年來采用改良式口內矯正下頜前突,現介紹12例中男7例,女5例,年齡22~38歲。其中,下頜前突伴偏頜2例,下頜前突伴輕度開牙合1例,術X線頭影測量判斷出下頜前突的程度及對上頜的關系,以確定所需移動下頜骨的距離,為下頜前突將取下的牙牙合石膏模型在牙合架上按照臨床和X線檢查及測量結果,將下頜石膏模型后退至按需要矯正的正常位置重新排列,并在完成模型外科的模型上制作定位牙合墊,此牙合板術中作為導板,術后作為固定裝置,通過模型外科模擬下頜后退的手術口腔護理及牙弓夾板制備。術前注意檢查牙齒清潔情況,必要時應進行全口牙齒潔治,術前一日行上、下頜單牙合牙弓夾板固位,備用。
采用口內切口,沿下頜升支前緣外側約0.5cm相應處口腔粘膜做一長約5.0cm縱行切口,切開粘膜直至骨膜,顯露骨面用骨膜分離器在下頜升支內,外側面鈍性分離兩側的肌肉注意避免損傷內側的下齒槽神經血管束,完全顯露下頜升支內。外側及下頜孔,在下頜孔上方約1.5cm水平(外側低約1.0cm)內、外側分別用微型來復鋸作水平斜行方向截骨至骨松質,在升支前緣用電動擺動鋸縱行鋸開連接內外兩側骨斷緣深面,完全離斷升支,用定位牙合墊按術前石膏模型設計下頜后退位置及咬合關系進行定位,升支斷端鈦釘夾板固定,兩則創腔抗生素沖洗,創緣分層對位縫合,并利用定位牙合墊進行頜間結扎固定,加壓包扎,創口7日拆線,頜間結扎固位維持6周。
(1)該術式方法簡便,損傷小,效果滿意;采用口內切口,避免了面部切口后遺留的疤痕問題,利用先進的電動鋸片截骨質手術創傷明顯減小,縮短了手術時間,減輕了術后局部腫脹,瘀血,神經損傷等不良反應。
(2)截骨部位在下頜孔上方,避免了損傷下齒槽神經血管束的可能,另外截骨端呈一斜面,有利于增加頜骨升支骨斷緣之間的接觸面,從而加速骨質的良好愈合。
(3)術前X線檢查,頭影測量及模型外科和定位牙合墊是必不可少的;模型外科必須在牙合架上進行,否則不能模擬患者牙牙合系統。
(4)術中在分離下頜升支內側及截骨時要首先注意下頜孔及下齒槽神經血管束,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傷,術后注意加壓包扎以減少面積水腫及積液,頜間固定期間應定期觀察牙合關系,如有移位應及時地塞米松等糖皮質激素的抗炎消腫機理尚未完全闡明,可能是多環節的:
①直接收縮血管,通過允許作用使血管對兒茶酚胺的感受性提高,血管收縮,滲透性降低,炎癥減輕;
②增加肥大細胞顆粒的穩定性,減少組胺釋放,從而減輕血管舒張,減少滲出;
③穩定溶酶體膜,減少溶酶體內致炎物質的釋放;
④抑制磷脂酶A2,使磷脂生成花生四烯酸減少,從而使具有擴血管作用的前列腺素和白三烯類形成減少。
在臨床應用中,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1)適應證下頜阻生智齒的拔除,具有一定難度、一定創傷。
(2)禁忌證胃、十二指腸等消化性潰瘍,肺結核,妊娠期和產褥期,以及一些嚴重的全身系統性疾病。
(3)地塞米松應用
①口服:前2天1.5mg一日三次,第3天0.75mg一日三次,減量,防止停跳反應。由于拔牙術后2小時內不能喝水進食及為使藥效及時發揮,建議第1次口服改在術前10min。
②地塞米松亦可行靜脈滴注,在500ml5%GS中,加入地塞米松5mg、青霉素640萬單位皮試、Vclg靜滴,1天1次,連續3天。
③對拔除困難的阻生牙,預計腫脹將相當嚴重者,可在術前即采取預防措施。在下頜阻滯麻醉后,以局麻藥2ml(加腎上腺素)加地塞米松注射液1ml(含5mg),注射于下頜阻生智齒頰側及遠中軟組織內,能起到一定預防腫脹的作用。
(4)不良反應多是大量長期應用或應用不當引起的。在本文42例中,由于地塞米松用量小(0.75~1.5mg一次)、時程短(3天),無1例發生不良反應。一般來說,地塞米松的小劑量短期應用是安全的。下頜阻生智齒拔除后面部腫脹,不僅引起張口受限,而且有礙患者顏面部美觀,給患者增加了不必要的心理負擔。本研究資料顯示,實驗組術后面部腫脹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實驗組病人術后感覺更舒適。同一患者,若實驗組(加服地塞米松)在前,則更樂于配合拔除對側阻生牙;反之,若對照組在前,患者由于面部腫脹,增加了額外的心理恐懼感,拔除對側阻生牙的愿望率降低。
在應用抗感染、鎮痛藥物的同時,我們推薦地塞米松作為下頜阻生智齒拔除術后的常規用藥,對預防或減少術后面部腫脹是有肯定療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