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85%的女性在青春期后會出現脂肪代謝障礙的問題,常見臀、髖、大腿等部位的局部脂肪堆積,導致肥胖臃腫的體型。所以提高脂肪細胞存活率能成為臨床應用上的主要問題。
治療挑戰
脂肪抽吸術可針對性地對脂肪堆積的部位進行塑形,而抽吸出來的自體脂肪組織經處理后可作為優質的軟組織填充材料,以注射方式移植至面部、胸部、臀部,進一步改善外形。
但移植后受區脂肪細胞的低存活率、高吸收率成為臨床應用上的主要問題,脂肪細胞的取材方式是影響細胞存活率的關鍵之一,來自以色列的Harats教授等針對不同抽脂術以及脂肪細胞存活率做了相關研究,并將研究成果發表于2016年8月的AesthPlastSurg上。
術式對比
該研究納入了16例患者,BMI范圍于21.6至34.8之間,脂肪抽吸量平均值為450cc,抽吸部位為下腹部及側腹,每位患者均接受了干性吸脂術、水動力吸脂術、濕性吸脂術3種手術方式,手術操作如下。
1.干性吸脂術:不注射鹽水,負壓吸引器采用鈍性吸頭,行脂肪的負壓抽吸刮除。
2.濕性吸脂術:將腫脹麻醉液充注在抽吸部位,再進行負壓吸引。腫脹液配方為生理鹽水,丙胺卡因(2%,30mL/3L),利多卡因(2%,30mL/3L),碳酸氫鈉(8.4%,20mL/3L)。
3.水動力吸脂術:通過加壓水流將腫脹麻醉液噴射到脂肪處,可精確地、有選擇性地分離脂肪細胞,再進行負壓吸引。
抽吸出來的脂肪液,經磷酸鹽緩沖液、膠原酶、DMEM處理以及行離心分離,得到純化的脂肪顆粒(圖1)。脂肪細胞經FDA/PI染色后,使用紫外熒光顯微鏡計數(圖2),采用脂肪細胞的數量以及脂肪細胞的存活率作為參數。
研究結果顯示,濕性吸脂術獲得脂肪細胞的數量最多,水動力吸脂術獲得脂肪細胞的存活率最高。干性吸脂術獲得脂肪細胞數量少且存活率低。
脂肪液離心后可見上、中、下分層,
上層為脂肪細胞所釋放的脂滴,中層為脂肪顆粒,下層為血水混合物。
可從中間層獲取較純凈的脂肪顆粒
脂肪細胞經FDA/PI染色,顯微鏡下可見活細胞周圍呈綠色,死細胞周圍呈紅色
綜上所述,建議使用濕性吸脂術和水動力吸脂術為自體脂肪移植術取材,但負壓以及吸引頭的往返運動都對脂肪細胞起機械損傷,可導致脂肪細胞拉長、變形,也會影響脂肪細胞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