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臨床資料
1.1入選標準
⑴初次接受自體脂肪移植隆乳術,且以美容為目的的健康女性;⑵體質量指數(BMI)>18.5kg/m2,體脂含量>25%。
1.2排除標準
⑴既往接受過硅膠假體、注射材料或自體脂肪隆乳者;⑵既往接受過其他乳腺外科手術;⑶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系統性疾病;⑷因其他疾病需接受長期藥物治療者。
1.3—般資料本組女性求美者78例(156側)
水動力吸脂44例(88側),年齡26?48歲,平均33歲。其中先天性乳房發育不佳30例,哺乳后乳房萎縮14例。脂肪抽吸部位:腹部22例,大腿外側10例,大腿內側25例;2個部位及以上13例。注射1次34注射2次10例。2次注射間隔12個月;每側乳房1次注射150~200ML。
傳統負壓吸脂34例(68例),年齡25~49歲,平均32歲。其中先天性乳房發育不佳24例,哺乳后乳房萎縮10例。抽吸部位:腹部17例,大腿外側8例,大腿內側19例;2個或2個以上部位10例。注射1次19例,折射2次15例。2次注射間隔均為12個月,每側乳房單次注射量為150~200ml。
2手術方法
2.1水動力吸脂
采用全身麻醉。配制腫脹液(生理鹽水1000ml+2%利多卡因20ml+5%碳酸氫鈉液10ml+腎上腺素1ml),連接水動力吸脂系統、配套脂肪收集器及抽吸套管。在吸脂部位的穿刺點做3.0~4.0mm切口,用直徑3.0~4.0mm注水針向吸脂部位注入腫脹液(一般單側大腿外側400~600ml,單側大腿內側300~400ml,腹部800~1000ml),均勻覆蓋吸脂部位即可。再用直徑3mm的灌注吸脂針行脂肪抽吸(負壓應小于50kPa,采用扇形抽吸),同時需注入少量腫脹液,水流噴射強度可根據吸脂部位調節。抽吸出來的脂肪通過水動力系統進行過濾、分離,儲存于無菌裝置中。
2.2傳統負壓吸脂
麻醉及腫脹液配制同上。在吸脂部位做3.0~4.0mm切口作為吸脂穿刺點,用50ml空針連接直徑3.0~4.0mm注水針向吸脂部位注入適量腫脹液(一般單側大腿外側600~800ml,單側大腿內側500~600ml,腹部1200~1500ml),15min后,用20ml空針連接直徑3.0mm吸脂針行脂肪抽吸,將吸出脂肪通過靜止去除腫脹液、血液,保留上層脂肪,分離待用。最后將分離、純化的脂肪顆粒通過注射移植鈍針移至20ml空針中。于乳房下皺襞做一約3.0mm切口,將裝有脂肪顆粒的注射器與直徑3.0mm、長約20cm的金屬注射針管連接,按照“多點、多隧道、多層次”的注射方法,向皮下、腺體間隙、乳房后間隙或胸大肌前后間隙分別注入脂肪,每側注入100~200ml。注射后輕柔乳房,使受區內脂肪顆粒分布均勻。
2.3術后處理
乳房禁止再次按摩及加壓包扎,必要時可佩戴松緊適度的胸罩。吸脂區放置大紗布或棉墊加壓包扎,2d后改穿彈力衣。應用抗生素1~3d。
3結果
本組求美者共78例(156例),分別在1、3、6、12個月隨訪,乳房均較術前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其中53例(水動力34例,傳統負壓吸脂19例)對術后效果滿意,25例(水動力10例,傳統負壓吸脂15例)因乳房增大不明顯或對乳房大小不滿意,在術后12個月再次手術,乳房體積得到明顯增大,術后乳房豐滿,形態自然,手感柔軟,效果滿意。所有求美者均未出現感染、硬結和脂肪液化等并發癥。
水動力吸脂者44例,術前測量的乳房隆起平均值為36.3mm;術后1周乳房隆起平均值為55.8mm,較術前增加19.5mm;術后1周,1、3、6、12個月乳房隆起數值較術前明顯增加(P〈0.05)。傳統負壓吸脂者34例,乳房隆起平均值術前36.5mm,術后1周為56.3mm,較術前增加19.8mm;術后1周,1、3、6、12個月均較術前明顯增加(P〈0.05)。
術后1周,乳房隆起增加值,其水動力吸脂與傳統負壓吸脂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1、3、6、12個月隨訪,水動力吸脂明顯大于傳統負壓吸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討論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女性求美意識的增強,尋求隆乳手術的女性也在逐年增加。目前臨床隆乳術式主要為:硅膠假體隆乳和自體脂肪移植隆乳。硅膠假體隆乳總體上安全、有效,且已成為臨床上最常用的手術方式;但其術后仍存在著乳房手感不夠柔軟及包膜攣縮等問題。自體脂肪移植隆乳是一種安全、可靠、有效的手術方式,其主要缺點是移植脂肪的存活率偏低。
抑制脂肪的存活率與脂肪顆粒的完整性、注射數量、受區血供、脂肪與受區的接觸面積、脂肪顆粒血液的建立以及術后有無并發癥的發生等因素密切相關;而獲取脂肪顆粒的完整性是其能否存活的先決條件。水動力吸脂系統吸脂時僅需向吸脂部位注入少量腫脹液,操作時組織腫脹程度輕,有助于提高手術的精確性,從而降低術后吸脂部位不對稱、凹凸不平等現象的發生率;在吸脂時亦能同步回收脫落的脂肪細胞和大量注入的腫脹液,縮短了腫脹液在體內停留的時間,減少了藥物的吸收量及相關藥物毒性,在注入藥物和腫脹液的總量被限制的情況下,可以明顯增加吸脂的部位及面積。
水動力吸脂系統獲得的脂肪顆粒細膩、均勻,纖維組織含量少,脂肪細胞的活性高,能有效提高移植的存活率。國外的研究表明,應用水動力吸脂系統進行脂肪移植時,脂肪細胞的存活率可達75%左右,而傳統的負壓吸脂法則只有50%左右。最新研究證實,通過水動力吸脂系統獲取的脂肪細胞,術后存活率要明顯高于傳統負壓抽吸法。水動力吸脂系統使脂肪收集在一個密閉、無菌的環境中進行,減少了脂肪細胞與空氣接觸的機會和時間,可以有效地避免污染,降低術后感染的發生率;同時也脫離了傳統負壓抽吸法中洗滌、過濾、離心等環節,避免了這些因素可能對脂肪細胞造成潛在損傷,縮短了脂肪細胞在體外停留的時間,有效地保持了細胞活性。Sasaki應用水動力吸脂系統獲取脂肪細胞,術后6~8h經染色后發現,仍有90%的脂肪細胞能保持良好的活性。
注射技術是影響術后脂肪細胞存活率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多采用“多點、多隧道、多層次”注射方法,以增加脂肪細胞與受區的接觸面積,使其盡快建立血供,防止脂肪液化、吸收,提高存活率。水動力吸脂系統獲取的脂肪顆粒細膩、均勻,注射時阻力小且較為恒定,容易控制注射速度及量,使得術后乳房的對稱性更好;而較小的注射阻力亦有利于減少對脂肪細胞的破壞。臨床上常用的脂肪注射層次包括皮下、腺體間隙、乳房后間隙和胸大肌前后間隙。乳房皮下血運豐富,且容易注射,脂肪細胞存活率也較高,但術后容易出現硬結或乳房表面凹凸不平等,因此需要術者具有良好的操作技術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乳房后間隙是首選的注射層次,也是我們最常用的注射層次,其血運豐富且多為輸送==疏松結締組織,脂肪顆粒容易注射,細胞與周圍組織建立血運早,存活率高,術后并發癥少。在臨床中大部分求美者乳房腺體組織致密,很難注入脂肪顆粒,而在腺體間隙內折射,因容易損傷乳房導管致感染等發生,所以不建議常規使用。
總之,水動力吸脂系統是吸脂技術的一個重大進步,可明顯提高脂肪移植的存活率,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具有美好的應用前景。隨著脂肪干細胞、Bravage預擴張器等新技術,以提高脂肪移植的存活率必將成為今后的研究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