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下頜溝畸形矯正術的發展過程與口下頜溝的解剖學內容的認知過程密不可分。在口下頜溝的解剖學特征不是很明確的一段時期內,消除口下頜溝畸形的主要操作是對面頰部脂肪進行刮除,以及皺褶填充。
切除術
消除口下頜溝畸形最初的處理方法之一即為手術切除。Veeehione采用一種改良的W-術式對口下頜溝畸形進行處理。而Rafaty和Coehran的整形方法為:去除皺褶處的表皮,提拉真皮,再將切口的兩側邊緣縫合。雖然切除術可以暫時改善口下頜溝畸形,但會在面部留下一明顯的瘢痕。所以,切除術并未得到廣泛的認可和應用。
皺褶填充術
早先,Sperber、Rees和Webster等提倡注射液態硅膠用以治療口下頜溝畸形。Ellis等建議注射膠原蛋白,Teimourian則采用脂肪填充的方法。但是臨床結果顯示,硅膠會硬化并且有移動的可能,注射膠原蛋白和脂肪的臨床效果并不持久。許多學者認為,皺褶填充術的療效并不穩同,填充物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變硬并且被吸收,同時還伴有感染的風險。
Richard等人認為皺褶的形成是多余脂肪的出現而并非組織的缺失,從解剖學的角度來講,此種術式缺乏一定的科學依據。
刮除術
Richard等于1990年提出了刮除術的概念,即通過識別南于老化而使面部突出的部分,并用刮匙刮除皮下的部分淺表脂肪,從而達到重新塑形的目的。實踐證明,刮除術與面部提升術聯合治療的方法,安全有效并優于脂肪抽吸。
此種術式可能會出現的原皺褶處的面部塌陷和刮除處的血腫。此時,人們對口下頜溝的解剖以及口下頜溝畸形的形成原因還不甚明了,只能針對肉眼所觀察到的解剖形態而提出相對應的整形方法,并未從根本上消除口下頜溝畸形。
擴大剝離面積的面部提緊術
1991年Ronaldo提出擴大剝離面積的面部提緊術,在這之前傳統的面部提緊術并未剝離至口下頜溝區域,使得有嚴重口下頜溝畸形的患者術后依然存有口下頜皺褶。擴大剝離面積的面部提緊術將口下頜溝及頦部的皮瓣剝離至下頜骨邊緣上1-2mm處,可以改善口下頜溝畸形,但是其所引發的并發癥也不容小覷,包括水腫、淤斑、感覺麻木,以及在愈合過程中由于繼發纖維化而引起的皮膚硬結。
A型肉毒毒素注射
目前,注射A型肉毒毒素已被廣泛應用于面部整形美容,其主要的治療原理為抑制肌肉的過度活動。降口角肌在口下頜溝畸形的形成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用傳統的軟組織填充的方法或激光技術治療口下頜溝畸形的同時,可以輔助A型肉毒毒素的注射,可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而且療效能維持更長的時間。肉毒毒素在面下部的使用劑量往往低于面上部,并且其不良反應持續的時間亦可能更長。Jean等人引提出的方法是將2-5U的肉毒毒素直接注射到下頜角上的降口角肌以及口角外橫向1cm處。
射頻技術
美國于2002年獲FDA批準后,開始將射頻技術用于皮膚美容,它具有祛皺、改善皮膚松弛等功效,為皮膚年輕化技術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臺階。射頻對于組織的生物學作用是熱作用,其產生的熱能可以選擇性的作用于真皮深層和深部的纖維隔,引起膠原纖維的收縮和新生膠原纖維的沉積,并增加膠原纖維的彈性,從而達到除皺嫩膚的目的。
與其他除皺方法相比,射頻技術具有安全性高、不良反應極小、患者耐受性好的優點。但是,鑒于口下頜溝畸形的特殊解剖形態,射頻技術并不能完全永久性地消除口下頜溝畸形。所以,射頻技術尚可以作為一種治療口下頜溝畸形的輔助方法。
脂肪室修復
面部脂肪室這一概念的提出似乎為面部整形開辟出了一條嶄新的道路,位于肌肉上皮膚下的面部脂肪室的解剖分布也許可對面部皺褶的理解更加清晰明朗,從而為治療口下頜溝畸形提供更多更有效的信息。
有學者認為,在面部老化中脂肪室的形態學改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個年輕面龐的特點是在相鄰的皮下脂肪室之間有平滑的過度,但面部老化使這些區域發生了輪廓突變,這可能是由于脂肪室體積的縮小,或者由多種原因導致的某些具體脂肪室的錯位所致。
有一種假說認為,高度分隔的面部脂肪不會像匯聚成團塊的脂肪一樣老化。也就是說,進行某一區域每一個脂肪室的修復,使該區域脂肪室的分布與年輕時的面部容貌相像,從而達到改善面部皺褶的目的。以組織學、解剖學特征為基礎,對明顯的脂肪室或脂肪室間隙進行脂肪吸刮或填充,可做為脂肪室修復的主要方法,從而改善面部皺褶,實現面部年輕化。但目前此方法在臨床上尚未得到證實和廣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