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寶寶拉稀水的原因是什么
1、生理性稀便新生兒剛出生腸道功能尚未健全,不同喂養方式的寶寶大便性狀也存在明顯區別。如母乳喂養的新生兒,每天大便可多達7~8次,甚至10~12次,大便通常較稀薄、色黃,如果寶寶精神好,吃奶好,體重增長正常,就不必擔心。癥狀:每天大便可多達7~8次,甚至10~12次,大便通常較稀薄,色黃。2、喂養不當有的媽媽生完小孩后由于一些原因奶水不足,只能讓新生兒喝奶粉,由于給新生兒喂食的奶粉過濃、奶粉不適合、加糖過多、奶液過涼、天氣炎熱時給寶寶斷奶,或過早添加米糊等淀粉類食物,都會容易引起寶寶的腹瀉。癥狀:大便含泡沫,帶有酸味或腐爛味,有時混有消化不良的顆粒物及黏液。常伴有嘔吐、哭鬧。3、食物過敏大約2%~7%的寶寶會對奶粉蛋白質過敏,有遺傳性過敏體質的新生兒更容易產生對奶粉蛋白質的過敏癥狀。癥狀:使用牛奶或奶粉喂養后有難治性、非感染性腹瀉超過兩周,大便可混有黏液和血絲,伴隨皮膚濕疹、蕁麻疹、氣喘等癥狀。
二、寶寶拉稀水怎么去治療
1.飲食治療(1)繼續母乳喂養,鼓勵進食。(2)人工喂養兒年齡<6個月者,可繼續喂養日常食用的奶或奶制品;>6個月者給予平日習慣的日常飲食(如粥、面條、爛飯等,可給一些新鮮水果汁或水果以補充鉀),避免不易消化食物。(3)腹瀉嚴重或嘔吐嚴重者,可暫禁食4~6小時,但不應禁水。禁食時間≤6小時,應盡早恢復飲食。2.液體治療(1)預防脫水? 從患兒腹瀉開始,就給口服足夠的液體以預防脫水。母乳喂養兒應繼續母乳喂養,并且增加喂養的頻次及延長單次喂養的時間;混合喂養的嬰兒,應在母乳喂養基礎上給予ORS或其他清潔飲用水;人工喂養兒選擇ORS或食物基礎的補液如湯汁、米湯水和酸乳飲品或清潔飲用水。建議在每次稀便后補充一定量的液體(<6個月者,50ml;6個月~2歲者,100ml;2~10歲者,150ml;10歲以上的患兒能喝多少給多少)直到腹瀉停止。(2)輕中度脫水者? 可給予口服補液鹽(ORS),用量(ml)=體重(kg)×(50~75)。4小時內服完;密切觀察患兒病情,并輔導母親給患兒服用ORS液。3.控制感染病毒性腸炎不需用抗生素。細菌性腸炎根據病原,選擇抗生素,或根據藥敏試驗結果調整。大腸桿菌選羥氨芐青霉素、慶大霉素口服片、多粘菌素E,重癥用三代頭孢菌素。鼠傷寒沙門氏菌口服羥氨芐青霉素,重癥用三代頭孢菌素。空腸彎曲菌用大環內酯類。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用新青Ⅱ、萬古霉素。真菌性腸炎停用抗生素,口服制霉菌素。
三、如何去應對嬰兒腹脹便秘
1、不要讓寶寶餓得太久后才喂奶寶寶餓的時間太長,吸吮時就會過于急促而吞入大量的空氣。所以要按時給寶寶喂奶,并且在喂奶之后,輕輕拍打寶寶背部來促進打嗝,使腸胃的氣體由食道排出。2、避免寶寶長時間哭鬧當寶寶哭的時候很容易脹氣,遇到這種情況,爸媽應該多給予安慰,或是擁抱他,通過調整他的情緒來避免脹氣的加重程度。3、多給寶寶的腹部進行按摩可順時針按摩5分鐘。或腹部使用驅風油、用溫毛巾敷蓋也有幫助,這些有助于腸胃蠕動和氣體排出,以改善消化吸收功能。4、媽媽要減少糖分的攝入如果母乳中含的糖分過多,糖分在寶寶的肚子里過度發酵,也容易使寶寶出現腸脹氣,這時媽媽就應該注意限制自己的攝糖量了。此外,如果懷疑自己的進食可能引起寶寶腹脹,那么,母乳喂養的媽媽就應該將那些有嫌疑的食物,如豆類、玉米、紅薯、花菜以及辛辣食物從飲食中剔除掉。5、避免吸入空氣人工喂養的寶寶,應當注意讓奶水充滿奶瓶嘴的前端,不要有斜面,以免讓寶寶吸入空氣。母乳喂養的寶寶,如果在寶寶吃奶的時候,寶寶的嘴與母親乳房的位置擺放不適當的話,那么,寶寶就有可能吸進過多的空氣,以至于嗝氣或腹脹。正確的姿勢是最好讓寶寶的臉正對媽媽的乳房以保證他的嘴將乳頭和乳暈全都含住。6、減少攝入易引起脹氣的食物某些固體食物也可能導致嗝氣、腹脹。比如谷物粗糧,有些蔬菜如豌豆泥、黃豆泥等都含有可導致大腸脹氣的纖維。而獼猴桃、梨、菠蘿、果汁等含有高濃度糖分也是導致嬰兒腹脹的誘因,應少吃。
四、如何去預防嬰兒腹脹便秘
1、 改變飲食結構:主張母乳喂養,乳母應注意飲食均衡,不宜過食高蛋白食物,如雞蛋、牛肉、蝦、蟹等,應盡可能多吃青菜和水果。母乳喂養的嬰兒出現便秘時,可另加潤腸食物,如加糖的菜汁、橘子汁、蜜糖水、甜煉奶等。2、人工喂養兒易發生便秘,可適當減少牛奶的喂入量,添加輔食,如牛奶中加糖,喂食蜂蜜、梨汁、橙汁、番茄汁、菜汁等,以刺激腸蠕動,促進排便。幼兒可多進食蔬菜、水果、粗糧、番薯等。3、對營養不良的患兒應加強營養,增強體力,使腹壁和腸壁增厚,張力增加,從而改善便秘的癥狀。4、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建議小兒要做到每天排便一次,最好是在每天晚餐后排便。非不得已的情況下,不輕易更改排便時間,不隨意減少排便次數。對于便秘患兒,便前可先讓其做下蹲動作,增加腹壓,或順時鐘方向按摩腹部,促進腸管蠕動,達到排便的目的。5、 中藥對小兒便秘具有良好的效果,中醫認為,本病為胃腸結熱、津虧腸燥而致,治宜滋陰清熱、潤腸通便為原則,可用火麻仁、瓜蔞仁、牛膝、知母、玄參各10克(嬰兒酌減),煎水飲用以治便秘。6、 忌食辛辣燥熱之品,如姜醋蛋、辣椒、羊肉等,飲食宜清淡,可多食用雪梨煲豬胰湯、胡蘿卜馬蹄煲脊骨湯、菜干煲脊骨湯、節瓜煲脊骨湯、番薯糖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