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生兒吐奶塊怎么辦
新生兒吐奶塊是屬于一種稱為新生兒賁門松弛癥的表現,發生率約為2%。賁門是食物經食管入胃的門戶,若發生松弛就會引起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形成刺激而引起吐奶塊。這種病癥多發生于新生兒出生后的一周內,大多數癥狀較輕,吐出奶塊量少,并非每次哺乳后都吐。如果癥狀重則吐出奶塊量多,幾乎每次哺乳后都吐,甚至呈現噴射狀。
剛出生幾天的新生兒若在喂奶后就吐奶,并吐出凝結的奶塊,就應考慮嬰兒賁門松弛癥問題。由于這種病癥具有自限性,可隨著孩子發育自然緩解,因此,只要孩子睡覺安慰,不是經常哭鬧,吃奶很有食欲,則無需特殊治療。
一般來說,寶寶剛吃完奶,或者剛被放到床上,奶就從寶寶嘴角溢出。吐完奶后,寶寶面部沒有任何異常或者痛苦的表情。這種吐奶是正常現象,也稱“溢乳”。
吐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小寶寶的胃呈水平狀、容量小、入口的賁門括約肌彈性差,易導致胃內食物返流。寶寶如果吃奶較快,會在吃奶的同時咽下大量空氣,平躺后這些氣體會從胃中將食物一起頂出來。
因此,寶寶吃奶后,不要馬上把他放躺下。而是應該豎抱寶寶,讓他趴在自己肩頭,同時輕輕用手拍打寶寶后背,直到寶寶打嗝為止。這樣寶寶胃里的氣體就被排出來,不會吐奶了。
二、防止寶寶吐奶采用控量奶流的喂奶姿勢
有的新媽媽喜歡躺著喂奶,采用這種面對面側臥哺乳的姿態式喂奶,會增大寶寶吐奶的可能性。抱著的話寶寶的身體是傾斜的,當寶寶的身體處于45度左右的傾斜狀態,胃的下口便相應有了一定的傾斜度,吸入的奶汁由于重力作用可部分流入小腸,使胃部分騰空。
因此喂奶時可以把寶寶抱起來,讓他頭向上斜著躺在你懷里,新媽媽可以一手托起寶寶的背部,手呈剪刀狀,一手用拇指和其他四指分別放在乳房的上方和下方以托起整個乳房喂奶,當奶流速快時可以用拇指和食指夾住乳房控制奶流速度。
寶寶一般4個月添加輔食后能有所緩解,多數7個月到1歲就不會再吐了。平時護理上注意喂奶時避免讓寶寶喝進很多空氣,喂完奶后豎抱起來拍嗝,抱寶寶時或寶寶躺在床上時可以采取頭高腳低位或右側臥位,可以減少吐奶現象。
如果覺得寶寶吐得很頻繁,可以加防溢奶奶粉。如果寶寶有吐奶、嗆奶、呼吸急促、口周發青、口角吐沫等表現,要警惕新生兒肺炎,應去醫院檢查。如果吐奶是噴射性的吐,或吐的不單純是奶、奶瓣、水,精神、食欲不好,體重增長不良,那就建議去專業的兒童醫院檢查一下有無病理性的情況,比如先天性肥厚性幽門梗阻、胃食管返流、乳糖不耐受、牛奶蛋白過敏等。
三、應對吐奶有哪些妙招
1.拍嗝法
寶寶的月齡滿3個月后就可以開始豎著抱了,對于這樣的寶寶,拍嗝法可以有效地防止吐奶。喂完奶后,媽媽們可以把寶寶豎著抱起來,讓寶寶的頭靠在你的肩膀上,并輕輕拍打背部。等寶寶打出嗝來之后,讓寶寶保持這個姿勢休息一會,再將寶寶放下來。打嗝標志著寶寶胃里的空氣被排了出來,之后再躺下,寶寶的吐奶現象會變得很輕,甚至不吐奶。
2.少吃多餐法
如果媽媽們不確定寶寶的食量有多大,建議給寶寶少吃多餐,減少每次喂奶的量,增加喂奶次數。如果寶寶不哭鬧,說明他們并沒有感覺到餓,媽媽們不用太擔心。
3.按壓乳房法(針對母乳喂養的孩子)
有的媽媽乳頭的出奶孔比較大,或部分寶寶天生喝奶比較急,喂奶時容易吸入較多的空氣,會嗆著或者吐奶。媽媽們可以用手指有節奏的按壓乳房,減緩出奶量,控制寶寶的吸奶速度。如果給孩子喂的是配方奶,媽媽們可以考慮更換出奶量小一點的奶嘴。
4.改變沖奶方式法(針對喝配方奶的孩子)
這個方法是一把雙刃劍,對于有些的寶寶來說,把奶粉沖稠一點或許會緩解吐奶的癥狀,但是對他們的消化功能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爸爸媽媽們要謹慎選擇。
四、如何給吐奶的寶寶做緊急處理呢
生理性吐奶本身并不是非常緊急的現象,但是在吐奶時,奶水很有可能被誤吸入氣管,引起寶寶嗆奶,這就要引起重視了。氣管堵塞會造成寶寶缺氧,甚至危及生命,當寶寶發生劇烈的嘔吐和嗆奶狀況時,媽媽們要及時處理。
1.將寶寶側向一邊,防止嘔吐物回流。
一定要幫寶寶清理口腔和鼻腔內的奶汁,防止寶寶再次呼吸時吸入這些污穢物。媽媽們可以隨身攜帶小手帕、小毛巾、棉簽等清潔物品,做到有備無患。
2.拍打寶寶的背部。
吐奶時,媽媽們要注意觀察寶寶的臉色,如果出現臉色發紫或者是憋氣的癥狀,極有可能是嘔吐物已經嗆到了氣管,此時一定要馬上拍打寶寶的背部讓他們咳出來。讓寶寶趴著拍打背部的效果會剛好,媽媽們可以讓寶寶趴在床上或者是一些硬的物件上拍打。
3.捏寶寶的腳底板。
腳底板上分布著許多穴位和神經反映區,用力的捏腳底板能刺激寶寶的意識,讓寶寶感到疼痛而拼命呼吸。這是個壓箱底的方法,如果之后寶寶的臉上又出現了血色,哭聲開始變的漸漸響亮并能大口呼吸了,那應該沒有什么大礙。如果沒有,就要趕緊把寶寶送到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