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麻風病是什么病呢
麻風(leprosy)是由麻風分枝桿菌引起的一種極為慢性具較低傳染性的疾病。主要累及皮膚及外周神經,嚴重者可致容貌毀損和肢體畸殘。世界衛生組織曾提出在上世紀末全球消滅麻風的宏偉計劃,雖然取得了相當顯著的成績,但至今麻風仍是一個重要的公共健康問題。麻風在世界上流行已近3000年,印度、埃及和中國被認為是世界麻風三大疫源地。我國麻風流行已2000多年,始于春秋戰國時代,古稱癘風、大風、惡疾等。麻風一詞來自圣經中希伯來文zarrath,意為不可接觸,后譯為希臘文lepra,再譯為英文即稱麻風(leprosy)。
麻風病人是麻風桿菌的天然宿主。麻風桿菌在病人體內分布(以瘤型一端病人為例)比較廣泛,主要見于皮膚、粘膜、周圍神經、淋巴結、肝脾等網狀內皮系統某些細胞內。麻風桿菌主要通過破潰的皮膚和粘膜(主要是鼻粘膜)排出體外,其它在乳汁、淚液、精液及陰道分泌物中,也有麻風桿菌,但菌量很少。在皮膚主要分布于神經末梢、巨噬細胞、平滑肌、毛帶及血管壁等處。在粘膜以甚為常見。此外骨髓、睪丸、腎上腺、眼前半部等處也是麻風桿菌容易侵犯和存在的部位,周圍血液及橫紋肌中也能發現少量的麻風桿菌。
二、得了麻風病怎么辦
(1)氨苯砜(4,4-diamino-diphenylsulfone,DDS):具有抑菌作用和微弱的殺菌作用。口服吸收迅速,在體內排泄緩慢,半衰期為10~50h,1次口服100mg后其抑菌作用可持續10天左右。在體內大部分從尿中排出。用標準劑量口服后在3~4個月即可殺滅99.9%的活菌。細菌指數(BI)每年平均下降約1個對數單位。由于療效確實、價格低廉、耐受性良好和服用簡便,長期以來氨苯砜(DDS)一直是治療麻風病的首選藥物。其副作用有:貧血、藥疹、顆粒白細胞減少癥、肝臟損害、急性中毒、精神障礙等。成人口服每次50mg,每天1~2次。
(2)利福平(rifampicin,RFP):實驗化療研究具有很強的殺菌作用。口服吸收良好,服后2h血中濃度達到高峰,迅速分布到全身組織。血中有效濃度可維持8~12h,空腹服用可增加吸收。主要通過肝臟經膽汁排泄。每次口服600mg或1200mg在4天內即可殺滅99.9%的活菌。為聯合化療中的主要藥物。細菌形態指數下降比氨苯砜(DDS)快。副作用有皮膚反應、胃腸道不適、肝炎、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少見的副作用有“流感”綜合征、溶血性貧血等。一般成人連續療法口服每次450~600mg,早晨1次空腹服下,用藥后尿顯淡粉紅色。
三、麻風病的癥狀都是什么
(1)馬德里分類:1953年馬德里第六次國際麻風會議提出兩型分類法(又稱馬德里分類法),經臨床和現場20多年的實踐,雖比較實用但不理想。馬德里分類將麻風分為兩型和兩類。兩型比較穩定,即結核樣型(tuberculoid,T)和瘤型(lepromatous,L),兩類不穩定,即未定類(indeterminate,I)和界線類(borderline,B)。
(2)五級分類法:根據麻風菌素試驗由強陽性漸次移行為陰性,麻風桿菌由少到多,組織病理表現由上皮樣細胞肉芽腫移行為泡沫細胞肉芽腫,很象光譜中不同波長序列一樣。因此,借用物理學的光譜現象,形成麻風病免疫光譜概念。1966年Ridley和Jopling提出以光譜概念為基礎的麻風五級分類法(又稱光譜免疫分類法),并經1973年第十屆國際麻風會議討論后推薦采用,將麻風分為結核樣型麻風(tuberculoid leprosy,TT)、界線類偏結核樣型麻風(borderline Tuberculoid leprosy,BT)、中間界線類麻風(midborde1ine leprosy,BB)、界線類偏瘤型麻風(borderline lepromatous leprosy,BL)、瘤型麻風(1epromatous leprosy,LL)。未定類麻風(indeterminate leprosy,IL)被看做麻風病的早期階段,不列入分類。
四、導致麻風病的病因是什么
麻風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leprae),簡稱麻風桿菌,為麻風的病原,屬分枝桿菌屬,呈微彎的棒狀,長1~8μm,寬0.3~0.5μm,無鞭毛及芽孢。革蘭染色及抗酸染色均呈陽性,常聚集成束或球狀排列。麻風桿菌的形態和染色性,可在細菌死后或經治療后發生很大變化,如形成短桿狀、念珠狀等。麻風桿菌為細胞內寄生菌,但除含有低水平的超氧歧化酶和過氧化物酶外,沒有其他胞內寄生菌特有的觸酶。此酶能抵抗氧化和防止細菌被宿主清除。因而在組織中麻風桿菌死菌比例高,并呈多形性表現。麻風桿菌含有分枝菌酸、阿拉伯半乳聚糖和酚糖脂等主要成分。但研究證實都不是特異性的抗原成分,且無法達到完全不與其他分枝桿菌成分發生交叉反應,亦未能刺激機體產生有效的保護性抗體。因此,麻風桿菌的血清學鑒定較為困難。我國學者證實,由Convit 1972年提出的麻風桿菌染色時的抗酸性,可被純凈新鮮的吡啶提取2h而喪失,可作為與其他分枝桿菌鑒別時的重要參考指標。麻風桿菌對外界環境有一定的耐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