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確定寶寶得了腦癱
(1)運動障礙 運動自我控制能力差,嚴重的則雙手不會抓東西,雙腳不會行走,有的甚至不會翻身,不會坐起,不會站立,不會正常的咀嚼和吞咽。
(2)姿勢障礙 各種姿勢異常,姿勢的穩定性差,3個月仍不能頭部堅直,習慣于偏向一側,或者左右前后搖晃。孩子不喜歡洗澡,洗手時不易將拳頭掰開。
(3)智力障礙 智力正常的孩子約占1/4,智力輕度、中度不足的約占1/2,重度智力不足的約占1/4。
(4)語言障礙 語言表達困難,發音不清或口吃。
(5)視聽覺障礙 以內斜視及對聲音的節奏辨別困難最為多見。
(6)生長發育障礙 矮小。
(7)牙齒發育障礙 質地疏松、易折。口面功能障礙,臉部肌肉和舌部肌肉有時痙攣或不協調收縮,咀嚼和吞咽困難,口腔閉合困難以及流口水。
(8)情緒和行為障礙 固執、任性、易怒、孤僻,情緒波動大,有時出現強迫、自傷、侵襲行為。
(9)有39%~50%的腦癱兒童由于大腦內的固定病灶而誘發癲癇,尤其是智力重度低下的孩子。
二、腦癱診斷標準有哪些
1、正常小兒的一過性運動發育落后:個別小兒運動發育如坐或走等暫時未達同齡正常水平,但這種落后只是暫時的,過一段時間后可達到正常水平。除一過性運動發育落后外,無其他異常表現,肌張力正常,無病理反射,易與腦癱鑒別。
2、進行性中樞性癱瘓:如遺傳性痙攣性截癱、腦白質營養不良、顱內及脊髓腫瘤等。這些疾病所致的中樞性癱瘓應和痙攣型腦癱鑒別。由于此類疾病所致的癱瘓有進行性加重的特點,結合各自的臨床特征,不難鑒別。
3、嬰兒型脊髓性肌萎縮癥:與肌張力低下型腦癱一樣,表現為肌張力低下。但前者的腱反射消失、肌萎縮發生較早且明顯、常伴肌束顫動等特點與腦癱不同。
4、經常出現肌張力異常、姿勢和動作模式異常。
5、運動發育遲滯。例如,3~4個月小兒俯臥位不能豎頭;4個月后仍不能用前臂支撐負重;雙手常握拳,不能將手伸入口中吸吮;6~7個月仍不能翻身和獨坐片刻;扶站時以足尖著地或雙腿屈曲不能負重,或兩下肢過于挺直、交叉等。
三、腦癱患者該如何做好日常護理
由于許多患者因各種原因而從沒有進行過規范的關節活動和訓練。因此,一旦接受大運動量、分解式的強化功能訓練,便難以接受。多數患者會出現哭鬧和不配合現象而影響康復訓練效果。所以不僅要根據患者的體質、心態等,合理地、有計劃地安排訓練時間,避免患者過于疲勞而產生厭倦,反感情緒。日常訓練中要盡量想辦法引導患者的注意力,要充分了解患者心理,注意利用語言、兒歌或物品來引起患者訓練興趣;注重少批評多表揚,練得好還可以適度獎勵,讓孩子經常保持一種成就感。必須明白,過于溺愛或嚇唬打罵都會使患者造成心理壓力,進而逃避、拒絕配合訓練,而最終影響康復效果。
許多患者家長總因可憐孩子而不自覺的過分照顧;實際上這既無必要,又不利于孩子的訓練。久而久之,過多的關照勢必養成孩子的懶惰和依賴心理。因此,訓練時一定要讓患者配合每一個動作。患者注意力不集中時,家長可以拿玩具把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各個動作上,但切勿過分照顧;凡是患者自己能完成的動作,盡量讓他們自己完成。
四、生活中有哪些措施可以預防腦癱
出生前預防:積極開展早期產前診斷,胎兒預測,開展優生優育宣傳教育,增進孕婦健康,防止發生先天性疾病。發現胎兒異常必須做人工流產,不讓異常胎兒出生。為達到優生優育的目的,做好圍產期保健工作,孕婦應該注意:避免病毒感染,如流感,風疹等。特別是在妊娠10—18周是胎兒神經系統發育迅速時期,此時更應注意防止感染。不要濫用藥物,特別是麻醉藥、鎮靜藥,禁止吸煙,飲酒;避免接觸有毒有害物質和放射線的照射,不要過多地做B超檢查,最好不看電視。
出生過程中的預防:造成腦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分娩過程中引起胎兒窒息和顱內出血,因此要預防早產、難產。做好難產胎兒的各種處理,提高醫護人員的技術水平,避免分娩過程中對新生兒的傷害,這是預防腦癱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有關的醫務人員都要抱著對產婦、家庭和社會高度負責的精神,認真細致地處理好分娩的每個環節。一旦出現新生兒窒息,顱內出血等病癥,要積極進行治療,減少對新生兒的損害。
后遺癥的預防:腦部感染,腦血管疾病,腦外傷等均可引起后天性癱瘓,因此要加強預防措施,防止發生上述疾病是預防后天性腦癱的根本。一旦發生上述情況,要及時住院治療,徹底治療原發病,只有這樣才能減輕后遺癥甚至不留下后遺癥,另外在上述疾病的早期、在生命體征平穩之后,在治療其主病的同時要積極進行運動功能的康復治療,這是預防腦性癱瘓和減輕病情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