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生兒發燒的治療方法是什么
降溫方法
1、傳統物理降溫法:將患兒置放于環境安靜、陰涼、空氣流通處。用冷溫毛巾或冷水袋,敷頭額、雙腋及腹股溝等部位,或用布包裹的冰袋枕于頭部或放置于上述部位。亦可用冷水(28~30℃)或酒精(30~50%)于四肢、軀干兩側及背部擦浴。擦浴時如患兒出現皮膚蒼白或全身皮膚發涼應立即停止。也可用冷生理鹽水(30~32℃)灌腸,對疑為中毒型菌莉者更為適宜,既可降溫,又便于取糞便標本送檢。
2、藥物降溫法:對未成熟兒,小嬰兒與體弱兒一般不用解熱劑降溫;0~23個月齡的孩子可服用幼兒百服嚀(退熱口服)滴劑,2~12歲孩子可服用兒童百服嚀(退熱)溶液或咀嚼片,每隔4~6小時服一次。這種退熱藥的優點是口服后吸收較快,30分鐘生效,沒有傳統解熱鎮痛藥對胃腸道的刺激,減少對白細胞、血小板功能的影響。
對癥治療
1、高熱時,水分丟失增多,食欲減退,應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
2、對于出現煩躁不安、反復驚厥或一般降溫措施效果不明顯者,可酌情選用氯丙嗪與異丙嗪。
針對病因治療方法
對于由感染引起的高熱,應根據病情選用有效抗生素治療;對局部感染病灶要及時清除。因非感染性疾病所致的高熱,也需根據不同病因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二、新生兒發燒的癥狀是什么
發熱程度分級:
1、低熱:37.5℃-38℃。
2、中等熱:38.1℃-39℃。
3、高熱:39.1℃-40℃。
4、超高熱:40℃以上。
經過細致的體格檢查,根據一些體征能幫助找到小兒高熱的誘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若患兒皮膚出現皮疹,可能為常見的出疹性傳染病,例如幼兒急疹、麻疹、風疹等。
2、若發現皰疹,可能為水痘。
3、若發現皮膚有瘀斑,應考慮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亦應考慮血液系統疾病。
4、若發現淺表淋巴結腫大,應考慮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征,亦應該注意白血病和惡性淋巴瘤。
5、若發現咽部充血、扁桃體腫大,可能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腺炎。
6、若發現口腔粘膜有斑點,可能為麻疹。
7、若肺部聽診聞及痰鳴音或水泡音,是急性支氣管炎或支氣管肺炎的體征,肺部聽診有哮鳴音,應考慮喘息性支氣管炎或支氣管哮喘。
8、腹部有明顯的壓痛或其它體征,應注意急腹癥,如急性闌尾炎、腸梗阻等。
三、新生兒發燒原因
發燒不是病,它只是身體的一項示警征兆,告訴我們身體內恐怕有問題,可能是疾病因素,也可能不是。為什么幼兒容易發燒呢?主要是因為他們的體溫調節中樞系統發布還不成熟,再加上身體的抵抗力比較差,受到感染的幾率比較高,所以常會有發燒的情形出現。很多身體疾病確實會造成發燒,如各式病毒、細菌的感染發炎、腫瘤癌癥、自體免疫疾病、脫水等,這些都需經過各式檢查才能確知,且需加以適當的治療處置,有許多發熱是屬于非病態性原因所引起的。
引起嬰兒發燒的原因有很多,大體而言可分為以下三大類:
1、小兒體溫 受外在環境影響,如天熱時衣服穿太多、水喝太少、房間空氣不流通。
2、生病、感冒 、氣管炎、喉嚨發炎或其他疾病。
3、如預防注射,包括麻疹、霍亂、白喉、百口咳、破傷風等反應。
四、新生兒發燒的護理方法是什么
1、休息和睡眠:高熱會增加小兒的能量消耗,此時增加小兒的睡眠時間,減少能量的消耗,將有利于機體與疾病的斗爭。同時父母要注意觀察小兒的精神、體溫、脈搏、面色等等。要為小兒安排一個良好的休息環境,室內保持安靜,不要大聲喧嘩、過于吵鬧;室溫以20℃左右為宜,室內不要門窗緊閉,要保持空氣新鮮,注意通風,要防止煙塵,切忌在室內抽煙。
2、飲食:發熱會導致小兒體內水分散失較多,而且容易出現消化道功能紊亂,引起孩子的食欲下降。因此此時不能強求孩子進食,而應減少食量,并增加飲水;父母可以為孩子準備一些可口的、富有營養和容易消化的食物,以幫助孩子開胃。每次吃的量可少些,而吃的次數可多些,并多給予一些水果。母乳喂養的嬰兒,應在兩次喂奶之間喂些水,也可縮短每次哺乳時間。人工喂養的嬰兒應減少奶量,奶中多加些水,待病情好轉后再恢復平時的飲食。
3、降溫:嬰幼兒高熱時易引起抽痙,因此當小兒體熱太高時,父母應注意采取物理降溫措施,一般可用冷毛巾、冰袋濕敷在額頭或枕部,也可用35%-50%酒精擦頭、上下肢、腋下和腹股溝等處,幫助散熱;或者遵照醫生囑咐用些退熱藥物,一般體溫降到38℃以下時就可以停藥。但注意降溫需要有個舒緩的過程,下降太快會讓孩子不適應而出現其他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