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莓血管瘤成因
環境因素:血管瘤發病率越來越高,這與日益污染的環境,以及人們的飲食習慣也會存在著很多的關系。例如,在生活中經常吃的人工養殖的海鮮以及肉類食品等等,但是人工飼料中可能會含有很多激素,又或者長期服用避孕藥等,都有可能引發該病。外傷因素:但是這種情況并不多見,通常因外傷導致的該病有兩種可能性:一種就是單純的由于外傷而導致的血管畸形,另外一種就是患兒本身就患有該病,只是在外傷的刺激后癥狀才明顯的表現出來。遺傳因素:血管瘤屬于一種先天性的良性腫瘤,或是血管畸形,雖然就血管瘤是一種良性的病變,主要是由于人體基因發生改變,影響胎兒的發育。如果父母雙方有顯性基因,一經傳給下代就能發病,即有發病的后代。但是,如果長期沒有得到治療,對患者的身體也有一定的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導致面部畸形,因此,血管瘤患者最好是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二、草莓血管瘤危害
1、造成聽力障礙。某些部位血管瘤的發病還會造成患者出現聽力障礙,腮腺血管瘤可完全阻塞外耳道并影響聽覺,但不會影響患兒發育。2、造成視力障礙。視力障礙是血管瘤中常見的并發癥,由于眶周血管瘤可阻擋視線,就會造成導致費用性弱視。即使視線不受影響,上瞼血管瘤也可引起散光。眶周或眶內血管瘤可以引起眼軸破壞、散光、近視,從而導致廢用性弱視。廢用性弱視是失明的常見原因之一。3、引起出血。由于血管瘤的瘤體受容易在受到外界的影響而發生破裂出血,隨著年齡的增長,由于患兒好動,血管瘤較容易受到創傷并導致嚴重出血,尤其是病變部位表淺者。血管瘤出血并不像其他創傷出血給予包扎或加壓即可控制。潰瘍性血管瘤具有自發出血傾向,受到輕微創傷后就會引起出血。
三、草莓血管瘤癥狀
血管瘤出生時往往看不到有病變,病變多在出生后一個月內發現,初起為小的紅色斑點,以后迅速增長,有的患兒1歲~2歲左右停止生長,但概率較低。女性患兒是男性的3倍。因其形如草莓,故名。除發生于皮膚外,也可累及皮下組織和肌肉組織,一般不侵犯骨組織。發生于皮膚或肌肉組織的血管瘤可損傷血管引起繼發感染或潰瘍,Kasabach-Merrit綜合征是相對常見的毛細血管瘤相關的綜合征,于1940年首次報道。表現為嬰幼兒大面積的毛細血管瘤伴發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紫癜不單純是由于血小板減少,而且也是消耗性凝血病導致的結果。此綜合征在血管瘤的嬰幼兒人群中僅占1%,但病死率高達50%。 臨床表現 通常為較小而突出皮面的結節狀腫物,顏色鮮紅或暗紅,與正常皮膚分界清楚。表面呈疣狀或分葉狀,形葉草莓。瘤體柔軟,有一定壓縮性。好發面部、頭皮、頸部、肩背部、外陰部,也見于任何部位。多見單發,也可多發,多發性病例可與海綿狀血管瘤混合存在,稱為混合型血管瘤。
四、草莓血管瘤治療
手術治療從原則上說,對于局限的、能直接切除縫合的小病灶,完全可以在增生早期即進行外科切除,即使對出生后不久的嬰幼兒也是可以考慮的。縫合應做到盡可能精細,這樣不僅很可能達到根治,而且對后期的外觀影響也很小。對已消退的血管瘤外觀不理想的,如殘留纖維脂肪血管瘤或皮膚色澤不一伴松弛等,也可選擇入學前或更晚經手術改善外觀。激光治療近年來激光已用于治療各種皮膚血管性疾病,特別是Ultrapulse可調脈寬532 nm波長激光治療草莓狀血管瘤取得了一定的療效。其原理主要是依賴選擇性光熱作用。選擇性光熱作用,是指利用毛細血管內血紅蛋白在580nm波長附近存在吸收高峰,而周圍組織吸收熱量較少的特性,以及脈沖間期散熱的原理,實現對血紅蛋白較高選擇性的熱凝固作用,最終導致血管閉塞。 預后 草莓狀血管瘤患兒無自覺癥狀及功能障礙,治療目的主要是解決外觀美容問題。血管瘤能夠自然退化,Bowers pratt報告大約為70%血管瘤患兒5歲~7歲完全退化,有些退化可延緩到10歲~12歲,退化的標志是顏色由紅色變為灰黃色、變軟、表面皮膚松弛并出現皺褶。完全退化的血管瘤可不留痕跡,皮膚接近正常或略顯蒼白;有些退化的血管瘤有多余的皮膚和柔軟纖細的脂肪組織、瘢痕以及擴張的毛細血管。少數血管瘤累及皮膚與肌肉血管可繼發感染或出現潰瘍,甚至大出血。因此,對嬰幼兒血管瘤要積極觀察其變化以便確定治療方法。對于不便手術或術后外觀不良的消退期病灶,以及生長較緩慢甚至接近靜止的增生期血管瘤,隨訪是一種較理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