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有關湖南永州市道縣數名女孩毆打另一名女生的視頻引發了網民熱議。25日,記者從道縣縣委宣傳部了解到,當地公安、教育等相關部門經過聯合調查后,對涉事者和相關學校作出了相應處理,參與打人者也分別在家長陪同下向受害者登門道歉。
道縣方面的調查結果顯示:從道縣一民辦學校輟學將近半年的15歲女孩馬某某,因生活瑣事對車頭中心小學14歲的六年級女生熊某心生怨恨。4月22日16時許,馬某某糾集梅花鎮中學學生何某、施某、夏某、劉某等4人,守候在車頭中心小學門口附近,尾隨放學回家的熊某并脅迫其到偏僻處,5人輪流對熊某掌摑。同時,馬某某讓圍觀的車頭中心小學女生熊某某用馬某某的手機拍下現場視頻。當晚,馬某某將視頻傳至本人的微信好友圈,隨后該視頻被轉發擴散。
家長會焦慮地詢問:“我的孩子在學校愛動手打人,老師總是找家長,我們家長該怎么辦呢?怎么說都不管用,好頭痛啊!”
孩子在學校里愛動手打同學,常讓家長頭痛不已,也讓孩子失去了很多童年伙伴,倍感孤單。家長們常希望能快速找到制止孩子這種不當行為的方法,殊不知,在我們找方法的同時,了解孩子攻擊性行為的來源更為重要。只有了解到孩子攻擊性行為的來源,才能真正有效地解決孩子的問題,讓孩子用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完全的釋放自己。
孩子攻擊性行為的來源復雜,常常會因個體、環境等的不同其來源也不盡相同。今天我們先從常見的三個方面來和大家聊一聊:
1、內心有沖突、憤怒和挫折感的孩子容易產生攻擊性的行為。孩子愛動手打人,是心中有怒氣,通過打人的行為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憤怒。那什么是憤怒?憤怒是當愿望不能實現或為達到目的行為受到的挫折而引起的一種緊張而不愉快的情緒。我們要一起來探究孩子不愉快的情緒是什么,這種負面情緒來自于哪里。了解到了孩子的負面情緒的來源,才能有效的幫助孩子消除它。
2、兒童的很多行為最早來源于模仿。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除直接的鼓勵和懲罰之外,行為的塑造還有一種重要的方式,既可以通過簡單的觀察、模仿其他人的行為而形成。
常言道,身教勝過言教。身教,首先我們要從家庭做起,從家長做起,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用良好的行為規范來影響孩子。一方面家長不對孩子使用暴力,不僅是粗暴的行為,同樣也不能使用粗暴的語言。另一方面當家長看到孩子有動手打人的行為時要立即的制止,及時糾正錯誤的行為。孩子會模仿在動畫片或是電視節目中看到的暴力、打斗的場面,家長可以為孩子挑選內容健康的動畫片或電視節目,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觀看,相互交流感受,增進家庭中的親子關系。
3、缺乏正確的表達和交流的能力。家長應了解孩子的行為欲達到的目的,針對兒童的心理特點進行教育。有的家長由于工作忙,和孩子共同交流的很少,孩子內心孤獨,也會以打人的方式來宣泄。
孩子在學校和同學有沖突和矛盾時候,不知道如何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想法。當家長發現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時,要耐心引導孩子說出打人的原因,如果孩子說不清楚的時候,家長要鼓勵并幫助他表達清楚,然后和孩子一起分析。
總而言之,家長或老師在發現孩子有攻擊性行為的時候,要多關注孩子的各種情緒的變化,可以通過親子的游戲、閱讀、繪畫等形式的活動讓孩子加深對各種情緒情感的理解,增強理解別人話語的能力和自我表達的能力。
當孩子理解了言語、行動和情緒的關系,會用語言或行動來恰當的表達自己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的時候,孩子攻擊性的行為也會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