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什么食物可以化痰
1、白蘿卜
白蘿卜性平,對脾肺皆有好處。可以煮水,吃蘿卜,配合白糖、姜絲可治寒咳;配合菊花、金銀花可治熱咳;配合銀耳百合可治燥咳;配合山楂、麥芽可治積食咳嗽。個人認為白蘿卜是最安全的食療。除體虛咳嗽使用補藥時不能用,其他時候都可以用。
2、梨
潤肺祛痰,但性寒傷脾,風寒、體虛慎用。
3、百合、蓮子、銀耳
這三者白色屬金潤肺,同時生津健脾,是治療燥咳傷津咳嗽的好食物。
4、薏米
這本應該算在健脾的食物中,但因積食濕熱造成的咳嗽中,薏米起健脾除濕的功效,所以治療咳嗽的時候也要用到。
5、枸杞
能夠滋補肝腎、益精明目和養血、增強人們的免疫力,體虛咳嗽和因腎虛造成的燥火咳嗽,陽虛寒咳中可以用。
6、烏梅
滋陰潛陽,用于傷津燥咳,陰虛燥咳,還可以用于積食咳嗽,特別是寄生蟲造成的夜咳。
7、杏仁
性微溫,入肺,有苦泄降氣、止咳平喘的功效。有南北杏之分,南杏甜藥效很小,可作一般滋潤用,北杏苦可以入藥,但有毒,少用。
8、羅漢果
清肺止咳,肺熱咳嗽和風熱咳嗽者宜服。可用羅漢果1個,柿餅15克,水煎服食。
9、胖大海
有清熱、潤肺、止咳作用。因于外感者:胖大海五枚,甘草一錢(3克),燉茶飲服,老幼者可加入冰糖少許。
二、止咳祛痰有哪些小妙招
1、冰糖蒸梨子。
2、潤肺祛痰:桔梗。
桔梗,又名和尚帽、鈴鐺花、梗草等,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地為中國、朝鮮和日本。野生和人工栽培均有。花期為7~9月,花色鮮藍,形如懸鐘,十分美麗,還是一味常用的中藥。
桔梗是一種花,可食用。每到春節,3、4月份的時候,采取桔梗的嫩葉,直接開水燙過后將其做湯喝。桔梗的嫩葉還可釀酒或是做糕點。桔梗的種子可做榨油用。
桔梗(其根)是常用的祛痰藥,具有開宣肺氣、祛痰排膿功效,可治感冒咳嗽、咽喉腫痛、肺癰吐膿、胸滿脅痛等疾病。因桔梗辛散苦瀉,善于宣通肺氣、祛痰排膿,所以很適用于咳嗽痰多、咯痰不爽及肺癰癥。現代藥理分析,桔梗促進氣管分泌,稀釋痰液,利于排痰,其祛痰效果與西藥氯化銨相似。
實用便方
1、肺癰多痰:桔梗30克,甘草9克,水煎,作1日量,分3次溫服。
2、感冒咳嗽:桔梗10克,荊芥、防風各9克,杏仁6克,水煎服。
3、咽喉腫痛:桔梗、薄荷、牛蒡子各9克,甘草6克,水煎服。
4、胸滿脅痛:桔梗、枳實各30克,山楂9克,水煎服。
3、止咳祛痰:款冬花。
款冬花,又名冬花,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款冬的花蕾。傅咸曾寫有《款冬賦序》:"予曾逐禽,登于北山,于是仲冬十一月,冰凌盈谷,積雪被崖,顧見款冬煒然,始敷華艷是也"描繪了在冰天雪地中開放的款冬花。
款冬主要產于甘肅、青海、內蒙古、陜西、河南、河北和山西等地,其中以甘肅靈臺為佳。款冬花一般是在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在花未出土時挖出其花蕾,放通風干燥處陰干。注意不可水洗、手摸、日曬、受凍,否則易變黑。
款冬花是傳統中藥。其性辛溫,入肺經,具有止咳、祛痰、平喘功效,可用于治療咳嗽氣喘、肺虛久咳、痰嗽帶血、喉痹等癥。在用來治咳喘或久咳之時,多與紫苑相配伍同用,可消痰下氣。因其性溫,故適宜用于受寒咳嗽。款冬花的止咳作用較強,但祛痰的力量較弱,配上紫苑,則增強了祛痰效果。
實用便方
1、感冒咳嗽、氣管炎咳嗽:款冬花、熟地各15克,佛耳草30克,水煎服。
2、久咳不止、痰中帶血:款冬花、百合等量,共研細末,煉蜜為丸,如鵪鶉蛋大,每服1丸,早晚飯后細嚼,姜湯送服。
3、肺結核、哮喘、肺萎縮:款冬花10克,綠茶1克,紫苑6克,炙甘草5克,加水1大碗,沸后煎5分鐘,濾汁,加蜂蜜適量服用。每日1劑。
4、口舌生瘡:款冬花、黃連等量,共研細末,敷患處。
三、哪些方法中醫幫你緩解咳嗽
1、糖煮金桔
金桔是有助于緩解咳嗽的,效果是較為不錯的。首先我們要先將金桔洗干凈,用牙簽在金桔上戳兩三個洞,然后加水淹沒煮沸,再加入冰糖,用小火熬爛,我們可以趁熱食用。如果沒喝完的一定要放涼,然后再存入冰箱,這樣每次舀一些溫熱食用就可以了。
2、烘烤橘子
治療咳嗽,效果是較為不錯的,注意合適的方法。在橘子底部中心用筷子打一個洞,塞一些鹽,用鋁鉑紙包好之后放入烤箱中烤15-20分鐘,取出后將橘子皮剝掉趁熱吃。或把橘皮曬干成陳皮,加水煎茶,大口大口喝下,頗具奇效。
3、冰糖燉梨
冰糖燉梨,經常的食用,效果也是較好的。將新鮮的梨去皮,剖開去核,加入適量冰糖,放入鍋中隔水蒸軟即可食用。
4、白蘿卜飴
想要止咳,經常的吃一些白蘿卜,效果是不錯的。將白蘿卜切成1公分大的小丁,放入干燥、干凈容器中,加滿蜂蜜,蓋緊,浸漬3天左右會滲出水分與蜂蜜混合,放入冰箱保存;每次舀出少許加溫開水飲用,止咳效果非常好。
溫水服用一些蜂蜜,也是較好的方式。若臨時要喝,沒時間浸漬,可將白蘿卜磨碎,加1/3量的蜂蜜拌勻,再加溫水飲用。
5、川貝燉梨
川貝,應該趁熱的飲用,效果也是較為不錯的。用去皮、去核的新鮮梨加川貝粉2錢,放在鍋中隔水蒸軟,趁熱食用。
6、玉米須橘皮治咳嗽
玉米須對于風寒咳嗽,效果是較好的,注意合理的方式。玉米須、橘皮各適量。共加水煎,日服2次;止咳化痰、治風寒咳嗽、痰多。
7、冰糖燉梨化痰止咳
冰糖燉梨,注意較為合理的方式,注意引用的方法。將新鮮的梨去皮,剖開去核,加入適量冰糖,放入鍋中隔水蒸軟即可食用。
8、蘿卜豬肺止咳湯
經常的咳嗽,吃些豬肺湯,是較好的。蘿卜1個、豬肺1個、杏仁15克。加水共煮1小時,吃肉飲湯;清熱化痰、止咳平喘、治久咳不止、痰多氣促。
9、花生沙參湯治咳嗽少痰
花生沙參湯對于咳嗽是有著神奇的功效的,減少咳痰的現象。花生米、白果,百合、北沙參各25克、冰糖適量。水煎取汁,加冰糖,每日1劑;潤肺化痰、治久咳痰少、氣短咽干。
四、止咳化痰誤區有哪些
誤區1:咳嗽是壞事
通過對調研結果的分析與總結發現,受訪者普遍對咳嗽理解不透徹,41.1%的受訪者將咳嗽視為一種疾病,認為它是不好的。
據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臨床部副主任張挪富教授介紹,其實咳嗽本身并不是一種疾病,而是當呼吸道受到刺激時人體的一種防衛反應。
咳嗽分為干咳和濕咳,干咳是指沒有痰的咳嗽,它往往由于喉炎、強烈氣味、大哭、吸入異物等因素刺激呼吸道所導致;濕咳是指有痰咳嗽,需要通過咳嗽把體內的分泌物排出。干咳有可能轉變為濕咳。
咳嗽所產生的呼氣性沖擊動作,把咽喉內的痰等分泌物排出體外,起到的是幫助清除呼吸道內各種“臟物”的作用。
誤區2:咳嗽扛一扛也能好
張挪富教授說,很多人認為咳嗽不需要及早用藥,扛一扛就過去了,因此既不看病也不服藥,最后導致久咳不愈,發展成慢性甚至更嚴重的疾病。
調查中有39%的人表示久病成醫后會選擇自行調理,更有40.7%的人不會去看醫生,選擇“忍一忍,扛過去”。
對此,張挪富表示,在有痰咳嗽早期便及時使用祛痰藥溶解排痰,以減少呼吸道所受的刺激,防止繼發細菌感染,及時遏制病情的發展,加快疾病的痊愈。
誤區3:混淆祛痰藥和鎮咳藥
調查中僅有5.1%的受訪者清楚知道鎮咳藥和祛痰藥在治病機制上的區別;同時,更有七成受訪者在使用咳嗽藥前不會一直關注其具體成分,這容易導致患者在鎮咳藥和祛痰藥的選擇上出現偏差。
在碰到咳嗽時,很多人更習慣于快速鎮咳,把咳止住,但卻不知強行服用止咳藥,會導致痰液滯留在吸道內,引發二次感染,導致肺炎等更嚴重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張挪富表示,針對有痰咳嗽,應該先化痰再止咳,并且選擇服用含黏液溶解藥成分的祛痰藥,能使稠厚的痰液黏度降低,便于咳出,從而有效幫助疾病的痊愈。所以,了解咳嗽的制病機制后,才有能力分辨合適的咳嗽藥成分,避免錯誤用藥。
誤區4:濫用抗生素
調查中發現,有80.2%的受訪者會在咳嗽時選擇服用抗生素,大部分受訪者認為“咳嗽就是有炎癥,需要服用消炎藥(即抗生素)”。事實上,有12.8%的樣本不清楚抗生素針對的是何種原因引起的咳嗽,更有57.5%的樣本誤認為抗生素針對的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咳嗽。
“很多人一咳嗽就用抗生素。其實,抗生素針對的是細菌感染,而不少急性咳嗽如感冒引起的咳嗽往往是病毒感染引起,盲目服用抗生素不僅不能治病,反而會促使細菌產生耐藥性,當真正發生細菌感染時,藥物就有可能失去療效。”張挪富糾正到。
誤區5:中藥比西藥好
在選擇是用中藥或西藥治療,大多數人會將藥物的毒副作用作為選擇的重要指標。在此次調查中,38%的受訪者在咳嗽時會優先選擇中藥,比優先選擇西藥的人(28.4%)高出近10個百分點。有45.7%的受訪者認為西藥副作用大;相反地,超半數受訪者認為中藥治療溫和,23.6%的樣本認為中藥沒有副作用。
怎樣評價有沒有副作用?張挪富說,因為研究做得少,中藥的成分是什么并不知道。相較之下,西藥的成分都會有明確標明,有副作用就寫上。對什么有副作用,中藥是不寫的,但不寫不代表沒有。
誤區6:止咳化痰治療偏愛用偏方
經過對中國家庭偏方使用情況的調查與分析,發現:將近八成的受訪者尋找并服用過偏方,受訪者普遍認為“偏方”是民間智慧的體現,值得相信,持這一觀點的人超過半數,還有近24.8%的受訪者認為偏方溫和且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