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毒性腦炎有什么后遺癥
1、病毒性腦膜炎:起病急,表現為發熱、頭痛、嘔吐,或有皮疹。年長兒眼球后痛、頸、背、下肢痛及痛覺異常;嬰兒則為哭鬧、煩躁,但意識清楚,無抽搐或頸強直。
2、病初輕微發熱、頭痛、輕度鼻咽炎、腹痛、惡心、嘔吐等,繼而體溫逐漸上升后,精神萎靡,反應遲鈍,抽搐發作,頸強直。
臨床表現類同,主要侵襲腦膜而出現腦膜刺激征,腦脊液中有以淋巴細胞為主的白細胞增多。病程呈良性,多在2周以內,一般不超過3周,有自限性,預后較好,多無并發癥。病毒侵犯腦膜同時若亦侵犯腦實質則形成腦膜腦炎。根據病情情況可呈大小不同的流行,亦可散在發病。一般認為本病屬中醫學溫病、痙證范疇,乃由溫熱外襲,化熱人營,蒙閉心竅,引動肝風所致。其傳變規律多按衛、氣、營、血發展,臨證時當據具體證候靈活辨治。
二、怎么治療病毒性腦炎的后遺癥
1、心理治療:長期受病情的影響,病人往往會對病情的治療還有對,人生觀產生消極的心理作用,這對病情的治療,會起到很大的負面作用的,所以治療疾病時,心理治療也是很關鍵的。
2、手術治療:這種治療方式一般用于,多年忍受癲癇病困擾的病人,長期的藥物治療,已經起不到治療的效果了,可嘗試手術治療方式,但手術方法,也不是能夠徹底治愈的,病人也需要承擔很大的風險。
3、藥物治療:是對病人身體傷害最小的,一種治療方法,一般專家會推薦患者使用,這類治療方法,既達到治療的效果又能把,對身體的危害降到最小,是最理想的治療方法。
4、病因治療:是指患者在初期發現,已經得上癲癇病后,及時到正規醫院治療,由醫生給病人在,病情較輕時做系統的檢查,仔細尋找患病的原因,然后對癥下藥,達到治愈的效果。
三、病毒性腦炎的五種類型
一、精神障礙型:
以情感障礙(情感不穩、淡漠、抑郁、欣快、恐懼)、智能障礙(理解、記憶、計算、判斷 、聯想等能力減退)、思維障礙(緘默、多言、言語零亂及妄想)、行為障礙(動作減少、動作增多、沖動、木僵狀態)等常見。精神障礙多與意識障礙(譫妄、錯亂、意識模糊)并存。根據患者的主要精神癥狀可分為類緊張綜合征、類精神分裂癥、類癡呆綜合征等亞型。在疾病的進展期中,精神障礙的表現常有變化,如從精神運動興奮轉為精神運動抑制。一般在病程中均可檢出神經系統體征,如偏癱、陽性錐體束征等。實驗室檢查,如腦脊液、腦電圖、誘發電位、頭顱ct及mri等常有一定改變,可與非器質性的精神病如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癥等鑒別。
二、昏迷型:
起病后迅速出現嚴重意識障礙,如不同程度的昏迷或特殊的意識障礙。兩側大腦半球損害者,強表現為去皮質狀態和睜眼昏迷;上腦干受損時出現去大腦強直;基底節受損進可出現震顫、舞蹈樣作等錐體外系不自主運動;錐體束受損時出現偏癱或雙側偏癱。患者可因昏迷而并發肺炎,尿路感染等。昏迷持續時間不等,在意識障礙好轉的過程中可出現精神異常。清醒后可殘留一定的神經精神后遺癥。
三、類腦瘤型:
主要表現為頭痛、嘔吐、視乳頭水腫、癱瘓、部分性運動性癲癇發作等,常伴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這些雖然擬似顱內占位病變的癥狀,但起病急,病情迅速加重,從起病至癥狀頂點短者僅數小時,多數均在一個月內;顱內壓急劇增高,部分患者可迅速出現顱內壓增高危象;頭顱ct 和mri檢查均可見彌散性腦水腫和腦軟化區等,均有助與腦瘤鑒別,但確診有時需依賴開顱探查或立體定向鉆孔穿刺進行腦組織活檢。
四、癲癇型:
患者病前無癲癇史。常見的發作類型有全身性強直陣攣發作及其連續狀態,部分性運動發作、復合性部分性發作或混合性發作。本型患者起病后均以癲癇發作為主要癥狀,有些患者在癲癇發作前可有發熱、頭痛、頭昏、嘔吐、主動活動減少等前驅癥狀,隨后出現彌散性異常,腦脊液檢查輕度異常或正常,ct及mri可見彌散性腦水腫,單個或多個灶性病變等,為癥狀性癲癇的診斷提供了依據;散發性腦炎的其它表現有助本病的臨床診斷。
五、局限性:
以偏癱、單癱、交叉性癱、四肢癱、運動性共濟失調、錐體外系不自主運動、顱神經損害為主要臨床表現,表明病變位于大腦的某一局部,或位于小腦或腦干。根據起病緩急、疾病發展過程、腦脊液檢查、ct或mri以及對試驗治療的反應與腦血管病、腦瘤、多發性硬化癥鑒別。
四、病毒性腦炎要做什么檢查
血液:周圍血象的白細胞總數正常或輕度增高。白細胞分類正常或嗜中性粒細胞百分率稱高于正常。血沉正常或加快。
腦脊液:①病毒性腦炎樣改變:白細胞數增加,早期為嗜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1~數天后淋巴細胞占優勢,還可見漿細胞和淋巴細胞樣細胞。蛋白質正常或輕度增高。②脫髓鞘性腦病樣改變:白細胞數正常或稍增加,分類可見淋巴細胞百分率升高,還可見大淋巴細胞、淋巴細胞樣細胞,漿細胞及激活型單核細胞,嗜中性粒細胞少見。蛋白質多為正常。以上兩種病變其腦脊液改變是相對的,不能為病毒性腦炎或脫髓鞘性腦病提供確診依據。
病原學檢查:腦脊液或腦組織(包括開顱探查或鉆孔穿刺的腦組織活檢和尸檢)病毒培養和分離、血清學檢查等對病毒性腦炎有確診意義,但病毒分離需時較長,對臨床診治幫助往往不大。
腦電圖檢查:多數患者均有腦電圖異常,但其改變無特異性。常見的改變為彌散性異常及彌散性異常背景上的局灶性活動。病程中動態性腦電圖觀察有助于判斷病情的發展和預后。一般隨著病情的發展,腦電圖改變也加重;病情改善時,腦電圖也隨之好轉,對于晚語診為精神病的散發性腦炎,腦電圖的改變,有一定的鑒別診斷意義。
放射學檢查:常規頭顱放射學檢查對散發性腦炎的診斷無重要價值。頭顱ct有時可見大腦半球多個散在的軟化灶,對排除占位性病變有一定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