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寶寶發育遲緩的原因是什么
一、腦發育遲緩的原因多種多樣,其實核黃疸屬于一種非常常見的腦發育遲緩的原因:是腦發育遲緩不會坐的重要因素,但現在由于圍產醫學進步,核黃疸引起的腦癱比例下降。
二、腦發育遲緩的原因包括腦缺氧缺血:故凡能造成母體與胎兒間血液循環和氣體交換障礙,或導致新生兒動脈低血壓、靜脈淤血者,均有可能引起腦缺血缺氧,造成大腦損傷而遺留腦癱。
三、腦發育遲緩的原因包括低體重兒:包括早產未成熟兒,足月小樣兒。這些嬰兒均不同程度宮內發育遲緩。同時也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且常并發室管膜下出血和腦室內出血,后者易引起痙攣性兩側癱,易導致腦發育遲緩不會坐。
四、腦發育遲緩的原因還有先天性異常因素,包括各種原因引起的腦發育異常,如神經管閉合不全致先天性腦積水、腦泡演化發育障礙所致的全前腦及神經組織移行障礙所致的平腦回畸形,巨腦回畸形以及小多腦回等,包括聯合障礙所致的透明隔缺如或發育不全。
五、腦發育遲緩的其它因素包括:母親因素:如患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心力衰竭、大出血、貧血、休克或***,藥物過量等,胎盤異常:如胎盤早剝、前置胎盤、胎盤梗死或胎盤功能不良等也屬于腦發育遲緩的原因。
二、如何判斷寶寶發育遲緩
一、身長:新生兒身長約50厘米。生后頭半年增長最快,平均每月增長2.5厘米。后半年每月增長1.2厘米。一周歲時約為初生時身長的1.5倍,約76厘米。
二、體重:初生時體重約為3.2公斤,前半年平均每月增加600克(0.6)公斤。后半年平均每月增加500克(0.5)公斤。一周歲時體重平均為初生時3倍(約9.8公斤)。
三、頭圍:頭圍大小與腦和顱骨發育有關。初生時約34厘米,生后頭半年增加8厘米。后半年增加4厘米。一周歲時約為46厘米。
四、囟門:前囟門呈菱形,其大小用對邊中點線的距離來表示。新生兒前囟門為2.5×2.5厘米,前囟門于一周歲半閉合,后囟門約2—4個月閉合。
智力發育方面:包括運動、語言、行為、對周圍事物的反應。
初生時只會用哭來表示一切。滿月以后,頭能轉向發光物體。2個月俯臥位時能抬起頭,眼睛注視物體。3個月可以直立姿勢抱起,眼能追尋活動著物體和人。4個月兩手能抓取眼前玩具,能發出笑聲。5個月能靠著物體坐一會,能認識母親。6個月能自動翻身,能發出單音。7-8個月能坐得穩,會爬行,會發出“爸爸”、“媽媽”聲音。9-10個月能獨立坐一會,能做出簡單動作。11-12個月,開始會邁步行走,能有意識叫“爸爸”、“媽媽”。
其實,寶寶們的身高、體重增長及其他一些發育情況差別是很大的,只要在正常范圍內,家長就不必擔心。比如人們總說三個月的寶寶會翻身,可最近很多家長都反映自己的寶寶早就超過3個月了,還不會翻身,很著急。寶寶如果在冬天穿得厚的話也不容易翻過去,家長可以多讓寶寶做練習和觀察。
三、發育遲緩兒童有哪些癥狀以及治療
發育遲緩兒童有哪些癥狀:
1、新生兒或3月內嬰兒易驚、啼哭不止;
2、哭聲尖銳,或呈尖叫,或無音調變化;
3、厭乳和睡眠困難,早期喂養困難,有流涎;對噪聲易驚,擁抱反射增強伴哭鬧;
4、在3月大時無站立表示或邁步者,握拳,4月仍拇指內收,手不張開,4-5月挺腰時頭仍搖擺不定,5月后見物體仍不會伸手去抓,生后4-6周仍不會笑,不認人,反應遲鈍;
5、肌肉松軟不能翻身,動作徐緩、僵硬,不喜歡洗澡,好打挺,雙側肢體運動不對稱;
6、過早發育,翻身呈反射性,不是節段性翻身,爬行意識差,無手支撐爬,無分離動作。多睡,無目的多動,注意力集中時間短。
發育遲緩怎么治療:
首先通過病史、體格和化驗檢查,根據詳細的資料和化驗結果,綜合分析,判斷引起兒童矮小的原因,最后確定治療原則。原因不同,處理方法也不同:
1、營養不足:應合理營養、全面均衡飲食,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促進食欲等;
2、全身疾病引起的矮小:應積極治療原發疾病;
3、家族性矮小和體質性生長發育遲緩:通過各種調養,充分發揮生長潛力,可酌情使用生長激素;
4、精神因素引起:改善生活環境,使兒童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和生活上的照顧 ;
5、先天性遺傳、代謝性疾病:根據情況進行特殊治療;
6、甲低、垂體性侏儒、先天性卵巢發育不全、小于胎齡兒、特發性矮小等應對癥治療。
四、如何開發嬰兒智力
1、多撫摸寶寶
安全感、愛的撫摸能加快寶寶的生長。研究發現,給早產兒每天全身按摩三次,她可以比沒有按摩的早產兒更早出院。
除了洗澡喂奶,換尿布的時間也是你和寶寶感情交流和撫摸的好機會。寶寶非常喜歡媽媽撫摸他的小肚皮、小屁股和腦袋。換尿布時,你的臉離寶寶的眼睛正好是理想的一尺到一尺半之間,在這個距離,寶寶最能注意到你的說話。
2、多看圖大、畫面清晰、色彩鮮艷的書
培養寶寶對書的熱愛,意義深遠。盡早讓寶寶接觸圖畫書。應該挑選圖畫大,色彩鮮艷的書給寶寶看,邊看邊制造出各種聲音,譬如,書上有動物,你就模仿動物的叫聲。
注意調節你講述的聲調,盡量講得簡單而生動;如果寶寶會說話了,鼓勵她說出書上的故事。在嬰兒期,該讓寶寶多多傾聽大人說話,多創造機會讓她理解他人說的語詞。簡而言之,1歲前,聽比寶寶自己說更重要。
3、多給寶寶唱兒歌
唱歌時,如“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等,你身體的擺動和手指的搖晃會幫助寶寶把聲音和動作結合起來,這能幫助她理解。歌曲還能培養寶寶對節奏、韻律和語言的理解。
4、讓寶寶多一點情感體驗
當有人傷心或難過時,你應該表現出同情,讓寶寶學習關心、分擔和善意。你同情的表現、對人的善意和溫爾文雅的禮貌,都會印入寶寶的大腦,日積月累,日后,寶寶大腦里相應的情感細胞就會越積越多。這不光有利于寶寶的情感發育和社會化,還有益于寶寶的語言和認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