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兒產生語言障礙的原因分析
語言障礙——言語和語言障礙的統稱。
幼兒的語言障礙是指個人的語言理解或語言表達能力與同齡兒童相比較,有明顯的偏離和異常現象,造成交往困難。
幼兒語言障礙通常分為構音障礙,聲音障礙,語流障礙,發展遲緩和失語癥等。
語言障礙2~3歲的幼兒發生率高,而這段時期恰恰又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期。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語言障礙影響思維的發展。所以幼兒語言障礙的矯治是家長、社會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對幼兒來說,能用流利的語言與人交談是一件輕松、快樂的事。而且有好口才也將會決定一個人的發展。有些家長并不重視孩子的語言障礙,認為小孩子說一些重復、停頓、延長、歪曲的話很有趣,有時還隨著孩子一起講。有的家長本身有語言障礙,孩子學說話時也不注意、無形中使孩子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導致幼兒語言障礙加重。
語言障礙產生的原因
身體原因
主要指發音器官、語言中樞異常等原因。引起嬰兒語言障礙,給嬰兒帶來交流困難。
(1)先天原因:一出生大腦機制和發音器官功能不正常。
(2)后天原因:出生后大腦神經方面受損傷,影響語言正常發展。
環境原因
(1)社會原因:我國嬰兒教育現狀,嚴重缺乏針對嬰兒的專門性的語言理論和方法。
(2)家庭教育:
①放任自流:認為語言能力是人的本能,嬰兒早晚會說話的,嬰兒早些講話、晚些講話沒有什么關系,在嬰兒講話前沒有必要進行專門的訓練。嬰兒開始講話后缺乏必要的指導。嬰兒表現出對講話的興趣就會逐漸減弱,變得不喜歡講話,造成語言發展遲緩。
②憑大人的興趣,想到時教一些,沒空就放棄。
③缺乏良好的家庭語言環境:
a)混亂的早期語言環境:不少嬰兒由于早期同時接觸到兩種以上的口頭語言,混亂了嬰兒的語言聽覺,因而影響了嬰兒的語言發展。
例如:父母白天上班,嬰兒由老人看管,晚間父母回來照看嬰兒,這樣使嬰兒同時接觸到兩種口頭語。
b)成人過于理解嬰兒,反而阻止了嬰兒講話的需要:
例如:嬰兒想吃餅干,用手指著餅干盒。成人一看便知道嬰兒的需求,馬上就將餅干盒拿給嬰兒。顯然:孩子一下子就滿足了需要,但卻丟失了一次學說話的機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習慣。而這種習慣便阻礙著嬰兒說話的需要。自然,嬰兒的說話能力就得不到應有的發展。
c)嬰兒語言的理解力較強,但性急好動:
孩子已能領會成人的一些語言,他們便急著嘗試,于是就變得什么事都想自己干,自己干不了的就用手勢“指揮”成人去做。嬰兒把精力主要放在行動上,而不是語言上,常常喜歡按自己的意思去行動,如果其他人千涉他,阻止他想干想做的事,孩子往往會大哭大鬧。家長一般總是不愿意嬰兒哭鬧的,而結果是嬰兒減少了說話的興趣,往往導致嬰兒語言發展緩慢。
心理原因
對有語言障礙的嬰兒來說,心理上的壓力愈大,他的聲帶越緊張,語言障礙就越厲害。
當嬰兒情緒不穩、緊張、恐懼、受刺激時,也會出現語言障礙。
所以不當的環境,不良的教育方法,不正確的說話方式都會使孩子發生語言障礙。
解決辦法
(1)提高學習的興趣,能促進有語言障礙幼兒的健康發展。
(2)豐富語言環境:
①語言的物質環境:提供適應幼兒年齡的讀物和玩具。
②語言的交流環境:家長主動地與幼兒交談,提供更多的語言刺激,可以帶孩子串門,去公園,做游戲,利用幼兒好奇好問的特點,積極為幼兒創造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經常用規范、流利的語言進行交談。
在早期干預中,我們還要幫助孩子樹立自尊、自強、自信的個性,積極鼓勵幼兒克服困難。
二、兒童語言障礙表現有哪些
孩子到了該說話的年齡卻遲遲不開口,對此有不少家長覺得,孩子說話有早有晚,沒關系。老人們常說“貴人語遲”。在門診中經常能碰到因為這種觀點而耽誤了語言障礙治療的孩子。那么語言障礙癥狀有哪些呢?
兒童語言障礙分為語言發育遲緩和構音障礙。語言發育遲緩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即發展的起點遲、發展的速度慢、達到的水平低。也就是說,一般正常兒童在1-1.5歲時已經有明顯的語言能力發展,而語遲的孩子語言能力發展在時間上要晚許多,且與同齡孩子相比,說話能力也要差很多。像說話晚(2歲甚至2歲后才開始),3歲不能說句子,言語簡單,詞匯貧乏等都屬于這個范疇。
構音障礙是指由于發音器官神經肌肉的病變或構造的異常使發聲、發音、共鳴、韻律異常。表現為孩子發聲困難、發音不準、咬字不清、聲響、音調及速率、節律等異常和鼻音過重等言語聽覺特征的改變。
三、兒童語言的矯正方法
1、反饋法
這是一種讓兒童通過聽覺反饋來逐步改進自己聲音狀況的方法。具體做法是:首先由教師用錄音機將兒童異常的聲音錄下來,放給兒童聽,要求其分辨自己的聲音與正常聲音的差異,從而幫助他認識自己的問題,自覺地克服聲音障礙。在此基礎上,讓兒童傾聽正常聲音的錄音或教師的示范,并進行模仿且將模仿的語音錄下來,然后鼓勵他反復辨聽,通過聽覺反饋不斷地作自我檢查,不斷地加以改進和完善,從而最終矯正聲音障礙。
2、咀嚼法
讓兒童面對鏡子,張大嘴,想象嘴里有滿口的食物,或發給兒童一些耐嚼的食品如口香糖,令其咀嚼2--5分鐘。這種方法可以促進聲帶大小的調節及自如閉合,部分矯正因機能過度而聲帶發生病變時的發聲。
3、目標發聲法
首先由教師教給兒童發聲方法及聲音的優劣標準,然后由兒童試著發出一系列的聲音,從中找出符合聲音優劣標準的最佳聲音,整個過程加以錄音。一旦找到了目標聲音(即最佳聲音),要求兒童立即反復辨聽,并及時練習,不斷修正改進,直到不需要聽覺反饋而能自如地發出目標聲音為止。在實施過程中,當兒童能比較輕松地發出目標聲音后,教師也可以要求兒童再嘗試以舊的方式發音并錄音,隨后與兒童共同研究錄音,討論兩者的異同,以強化兒童新的發音方式。
4、情境分析法
兒童說話聲音過小多數起因于膽小、害羞、精神緊張。對于這類聲音障礙,教師可以通過平日對兒童的觀察或者讓兒童自己列出一系列膽小、害羞、精神緊張的情境,按照由輕到重的原則,加以適當的排列。也可以設法找出兒童何種場合聲音最正常,何種場合聲音稍好,何種場合S音最差。然后根據由易到難的原則,分層訓練,分層突破。例如,有的兒童在一對一說話的情境下最輕松,隨著聽眾人數增加而緊張情緒增加,說話聲音會越來越小。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可以給兒童提供某種機會,先讓兒童在一對一的情況下交流,逐漸將人數增加,直至正常。
5、語言發展遲緩的矯正與訓練
語言發展遲緩矯正與訓練的主要目標是增加兒童的詞匯量和理解詞意的能力,幫助他們接近或達到正常同齡兒童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水平。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應該為語言發展遲緩兒童制定詳細的矯正與訓練計劃。
6、失語癥的矯正與訓練
人們通常認為,失語癥患者病發后的6個月內屬于自發性恢復期。有人則強調,病發后兩個月內是矯治恢復的關鍵期。因此,失語癥的矯正和訓練應盡可能地在自發性恢復期進行。矯正和訓練的基本目標是幫助患者正視現實,戰勝自己,重獲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
四、治療語言障礙抓住最佳期
兒童語言障礙分為語言發育遲緩和構音障礙。語言發育遲緩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即發展的起點遲、發展的速度慢、達到的水平低。也就是說,一般正常兒童在1-1.5歲時已經有明顯的語言能力發展,而語遲的孩子語言能力發展在時間上要晚許多,且與同齡孩子相比,說話能力也要差很多。像說話晚(2歲甚至2歲后才開始),3歲不能說句子,言語簡單,詞匯貧乏等都屬于這個范疇。那么語言障礙的最佳治療時期是什么時候呢?
語言的控制中樞在大腦,語言的發育依賴于大腦的發育,而腦的發育年齡越小發育速度越快。商主任說,3歲之前是腦發育最快時期,這個時期腦的可塑性最強,具有外界環境和經驗的作用下不斷塑造其結構和功能的能力,因此兒童語言障礙治療越早越好。
孩子語言發育的關鍵期是在6歲前,也就是說語言障礙如果不能在6歲之前得到有效治療,待到6歲之后再開始治療,治療效果將明顯下降。據介紹,目前對兒童語言障礙的治療,主要是進行綜合康復治療。包括語言訓練、智力訓練、針灸、理療等,并輔以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