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紅蛋白偏低的具體因素
缺鐵性貧血一般會表現為血紅蛋白偏低,最常見的原因是飲食中缺乏鐵,鐵攝入量不足直接影響血紅蛋白合成,因此會導致血紅蛋白分子生產過程中出現重大故障。這無疑會造成血紅蛋白質水平偏低產生貧血。
婦女貧血除鐵營養不足外,也與月經失血過多、功能性子宮內膜出血、子宮內置節育器、多次妊娠、多次流產等因素有關;
慢性腸炎及消化吸收不良、瘧疾、腸寄生蟲感染(蛔蟲、鉤蟲、絳蟲)及包括艾滋病在內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也是造成貧血的原因,以上疾病除營養補充外,還需要治療原發病。
血紅蛋白偏低的原因中,營養不良是其中一個最常見因素。除了缺鐵外,維生素不足(特別是B12)缺乏也會直接影響血紅蛋白數量。這種問題最常見于孕婦和飲食不當的女性(缺乏葉酸,維生素和礦物質)。
二、血紅蛋白正常值范圍及血紅蛋白偏低的危害
臨床普遍采用的血紅蛋白正常值為110g/L,低于110g/L為輕度貧血,低于90g/L為中度貧血,低于70g/L為重度貧血,各種人群的血紅蛋白正常參考值如下:
正常成年男性:120~160g/L(12-16g/dL);
成年女性:110~150g/L(11-15g/dL);
新生兒:170~200g/L;
兒童:110~160g/L(12-14g/dL)。
血紅蛋白正常值范圍是多少,血紅蛋白偏低的危害
血紅蛋白偏低的危害:
缺鐵性貧血起病大都緩慢,由于缺鐵,血紅蛋白的制造發生困難,不僅可引起貧血,而且血液運載氧的能力也會有影響,一般表現在皮膚粘膜逐漸蒼白或蒼黃,發展下去會出現食欲減退,精神不振,頭暈耳鳴、疲乏無力,毛發干燥;指甲菲薄脆弱,嚴重的呈扁平狀,有的象羹匙似中間下凹,邊緣翹起,叫做匙形反甲。嚴重的會有心慌氣短,甚至心臟擴大,導致貧血性心臟病。如果長期貧血的小孩子,會出現個子較矮小,體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記憶力減退,情緒和智力都會受到影響。少數孩子愛吃爐灰渣、墻皮、土塊等,稱為異食癖。
三、血紅蛋白偏低要怎么吃
一。攝入含鐵量豐富的食物
貧血是身體內的鐵元素缺乏引起血紅蛋白偏低,那么多吃一些鐵含量豐富的食物。鐵含量比較高的食物可以分類兩大類,其中動物肝臟、紅色肉類(牛、羊肉)和蛋黃等屬于含鐵量較高的動物性食物,而黑木耳、香菇、油菜、大棗、核桃仁等是鐵含量較高的植物性食物的代表。不過,有專家做過分析,100g豬肝中所含的鐵為25mg,而100g大棗里面所含的鐵僅為2.1mg,因此,相比較而言,動物性食物的補鐵效果比植物性食物的補鐵效果更好。
二。水果和蔬菜促進身體對鐵的吸收:
除了從餐飯中補充鐵外,還可以多吃些水果。因為水果中富含維生素C、檸檬酸及蘋果酸,這類有機酸可與鐵形成絡合物,從而增加鐵在腸道內的溶解度,有利于鐵的吸收。進餐中一定要葷素搭配,吃肉類的同時要多吃蔬菜來補充維生素C促進鐵吸收,另外,用鐵鍋炒菜也能起到一定的補鐵作用。
三。補充含蛋白質的食物:
鐵質和蛋白質可以合成血紅蛋白,而血紅蛋白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可以多吃一些高蛋白的食物,一類是奶、畜肉、禽肉、蛋類、魚、蝦等動物蛋白;另一類是大豆,黃豆、大青豆和黑豆等,補充蛋白質進一步促進體內血紅蛋白的合成。
四。補充鐵劑提高血紅蛋白濃度:
由于血紅蛋白是紅細胞運氧功能的執行者,因此血紅蛋白濃度是判斷是否貧血的重要參考值。血紅蛋白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50g/L,低于以上數值可判斷為貧血,可以補充鐵劑提高血紅蛋白,一般服用鐵,之緣片來直接補充鐵、蛋白質等原料,兩個月左右血紅蛋白恢復正常值,平時少喝濃茶、咖啡等抑制鐵質吸收的食品。
四、血紅蛋白異常結果
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增多
1.相對性增多:
由于某些原因使血漿中水分丟失,血液濃縮,使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含量相對增多。如連續劇烈嘔吐、大面積燒傷、嚴重腹瀉、大量出汗等;另見于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尿崩癥、甲狀腺功能亢進等。
2.絕對性增多:
由各種原因引起血液中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絕對值增多,多與機體循環及組織缺氧、血中促紅細胞生成素水平升高、骨髓加速釋放紅細胞有關。
(1)生理性增多:見于高原居民、胎兒和新生兒、劇烈勞動、恐懼、冷水浴等。
(2)病理性增多:由于促紅細胞生成素代償性增多所致,見于嚴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病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聯癥、紫紺型先天性心臟病、阻塞性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肺動-靜脈瘺以及攜氧能力低的異常血紅蛋白病等。
在另一些情況下,病人并無組織缺氧,促紅細胞生成素的增多并非機體需要,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增多亦無代償意義,見于某些腫瘤或腎臟疾病,如腎癌、肝細胞癌、腎胚胎瘤以及腎盂積水、多囊腎等。
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減少
一般成年男性血紅蛋白<120g/L,成年女性血紅蛋白<110g/L為貧血。根據血紅蛋白減低的程度貧血可分為四級。輕度:血紅蛋白>90g/L、中度:血紅蛋白60~90g/L、重度:血紅蛋白30~60g/L、極度:血紅蛋白<30g/L。
1.生理性減少:
3個月的嬰兒至15歲以前的兒童,因生長發育迅速而致造血原料相對不足,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可較正常人低10%~20%。妊娠中、后期由于孕婦血容量增加使血液稀釋,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漸減低,均可導致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含量減少。
2.病理性減少:
(1)紅細胞生成減少所致的貧血:
1)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纖維化等伴發的貧血。
2)因造血物質缺乏或利用障礙引起的貧血:如缺鐵性貧血、鐵粒幼細胞性貧血、葉酸及維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細胞性貧血。
(2)因紅細胞膜、酶遺傳性的缺陷或外來因素造成紅細胞破壞過多導致的貧血,如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地中海性貧血、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異常血紅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心臟體外循環的大手術及一些化學、生物因素等引起的溶血性貧血。
(3)失血:急性失血或消化道潰瘍、鉤蟲病等慢性失血所致的貧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