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吸道感染的原因都有哪些
1、小兒免疫系統和機械屏障功能均未發育完善,鼻粘膜嬌嫩、缺少鼻毛、常用口呼吸、易嗆奶等,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較低,由于6個月以后的嬰幼兒,處于生理性免疫低下時期,更易患呼吸道感染。
2、先天性疾病:先天性心臟病、肺發育不全、食管氣管瘺等。
3、病毒等感染致小兒暫時性免疫功能低下,如水痘、麻疹、腮腺炎等,可使胸腺萎縮,T細胞亞群間平衡失調,抵抗能力下降。這種繼發性免疫低下需要1~2月才能逐漸恢復。
4、慢性細菌性病灶,如扁桃體炎、鼻竇炎、中耳炎、支氣管炎等,使呼吸道粘膜受損,并損傷機體的免疫功能。
5、營養不良及慢性消耗性疾病,如佝僂病、營養性貧血、鋅等微量元素缺乏和維生素A、C等缺乏,亦影響機體的免疫功能。此外,慢性腎炎、腎病、慢性腹瀉、結核病、各種腫瘤等,也使機體的抵抗力下降。
6、免疫抑制劑,如長期大量使用糖皮質激素、環磷酰胺、氨甲喋呤等均可抑制機體免疫功能而易患呼吸道感染。
7、空氣污染、居住環境潮濕、陰暗、擁擠等均可損傷氣道粘膜,降低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和免疫功能而易患呼吸道感染。有研究指出,以煤等為主要燃料的家庭中的小兒,其反復呼吸道感染的發生率較對照組高20倍,被動吸煙也是如此。
8、護理不當、呼吸道感染治療不徹底及在擁擠而衛生條件差的集體機構生活的兒童等,也易患反復呼吸道感染。
另外,反復呼吸道感染與哮喘的關系:有研究表明,哮喘兒童中85%首發病因和復發病因是呼吸道感染,因此積極防治呼吸道感染,降低其發病率,對減少哮喘的發生和復發都有重要意義。
二、診斷上呼吸道感染的必要手段有哪些
1、病毒和病毒抗原的測定
視需要可用免疫熒光法、酶聯免疫吸附檢測法、血清學診斷法和病毒分離和鑒定,以判斷病毒的類型,區別病毒和細菌感染。細菌培養判斷細菌類型和藥敏試驗。
2、血液檢查
血白細胞計數增高,嗜中性粒細胞增高且出現核左移。
3、血清學檢查
上呼吸道感染若是由鏈球菌引起,血抗鏈“O”滴度增高。
4、血象
病毒性感染見白細胞計數正常或偏低,淋巴c胞比例升高。細菌感染有白細胞計數與中性粒細胞增多和核左移現象。
5、心電圖
必要時做心電圖檢查,以明確有無心肌損害。
6、X線檢查
做胸部X線檢查,明確有無并發支氣管炎或肺炎等。
7、咽部檢查
檢查可見咽部充血、咽淋巴濾泡或扁桃體腫脹,粘膜表面可有膿點或膿性分泌物,頜下或頸部淋巴結腫大且有壓痛。
三、如何預防兒童上呼吸道感染
1、首先要提倡母乳喂養,因為母乳中所含免疫球蛋白A能抵抗細菌、病毒的侵襲,對預防呼吸道感染有獨特的功效。
2、其次是生活要有規律,保證孩子充足睡眠和戶外活動,有計劃地參加各種體育鍛煉。
3、平日注意多吃富含維生素、精纖維的食物,飲水量要充足,少吃甜食、冷食,少喝飲料,控制油炸食物,作到營養均衡。
4、按期接受體格檢查,發現疾病及早治療。
5、室內保持新鮮空氣,經常通風。
6、流感流行季節,不要帶孩子到公共場所去,不要讓孩子多接觸已感染的兒童和成人。
此外,平日注意口腔清潔,幼兒每日刷牙早、晚各1次,每餐后用清水嗽口,以預防咽部感染。
7、家人患感冒時,可以把家中的門窗關緊后用醋熏蒸,有條件的家庭也可以使用空氣加濕及清潔設備。病人應盡量少與小兒接觸。
8、對發生上呼吸道感染的小兒主要應加強護理,包括多飲水、注意休息、保證營養、保暖和呼吸新鮮空氣等。在確定繼發了細菌感染的情況下,才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選用抗生素。
四、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療有哪些
1、一般治療及護理。
(1)居住環境要注意清潔、安靜、光線充足,定時開窗換氣,避免對流風直接吹患兒。
(2)高熱時臥床休息。
(3)給予易消化物,供給足夠水份。
(4)注意口腔、鼻及眼的局部清潔。
(5)注意呼吸道隔離,減少繼發細菌感染的機會。
2、對癥處理。
(1)降溫:39℃以上高熱可采用下列降溫措施:①物理降溫。②藥物降溫。
(2)止驚及鎮靜:①安定每次0.3mg/kg 靜注20—30分鐘后可重復注射。②魯米那納每次5—8mg/kg 肌注。③水化氯醛每次60mg/kg灌腸。④冬非合劑:冬眠靈、非那更每次各0.5—1mg/kg,6小時一次,可用2—3次。優點是解除血管痙攣,改善微循環,減低腦耗氧量。咳嗽:一般不用鎮咳藥,常用祛痰止咳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