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惡性淋巴瘤會出現哪些早期癥狀
1、全身癥狀:
盜汗及消瘦等全身癥狀為最早出現的臨床表現。
2、不規則發熱:為惡性淋巴瘤早期癥狀之一,并伴有淺表淋巴結腫大。腫大的淋巴結,在早期質地較軟,可活動,沒有疼痛感。
3、皮膚瘙癢:該癥狀主要表現為霍奇金淋巴瘤,可為局部瘙癢,也可為全身瘙癢,全身性瘙癢多出現于縱膈、腹部病變。
4、淺表淋巴結腫大
5、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占6%~10%。
主要是在身體上摸到腫大的淋巴結,早期皆不痛不癢,因此常被人所忽略。大約60%的淋巴癌首先發現在頸部的淋巴結腫大,開始時祇單一腫大,慢慢則數目增加,且越腫大。淋巴癌可發生于全身淋巴組織,如下頷,下顎,前頸部,鎖骨上,腋下,鼠蹊部,縱膈腔或腹部動脈旁,有時則發生于臟器引起壓迫癥狀;若發生于胃、小腸或大腸則可能有腹脹、便血、嘔吐、腹痛等消化性潰瘍或胃腸機能障礙之癥狀;若淋巴瘤侵犯骨髓,則可能產生臉色蒼白、發燒、不正常出血等泛血球減少癥,有時在周邊血液里可見異常淋巴球出現。
二、生活作息不規律易引起惡性淋巴瘤
1、嚴防病毒侵襲 :可通過接種疫苗(如肝炎疫苗等)、促進睡眠、勤上運動場等舉措,在體內建立起一道防線,不給病毒入侵以任何可乘之機。
2、強化體內免疫系統:吃好三餐,攝足與免疫力有關的養分,防止營養不良;合理用藥,盡量避開抗生素、皮質激素等有損免疫系統的藥物。
3、重視食品衛生:不吃霉變食品,少吃腌制、煎炸以及高脂食物,戒煙(包括二手煙),可適當飲酒,但決不能過量。如被污染的水、農作物、家禽魚蛋、發霉的食品等,要吃一些綠色有機食品,要防止病從口入,這同樣是預防淋巴癌的方法之一。
4、凈化環境:居室裝修力求環保,正確使用手機、電腦,將電離輻射控制在允許的范圍。
5、避開有害化學物質:如不用或少用染發劑,對果蔬等進行去除農藥等抗污染處理。
6、適度日光浴:日光浴對淋巴瘤有著明顯的預防作用,但不能過分暴曬。
7、平常生活中不亂用抗生素、皮質激素等有損免疫系統的藥物。保持專一的性伙伴,避免染上艾滋病毒這些因素都是非常重要的。
8、一旦發現自己有淋巴結腫大、持續高熱不下、皮膚 瘙癢、不明原因消瘦時,就可以做檢查。有些淋巴癌患者,還會在喝酒后20分鐘,病變部位出現疼痛感。
三、淋巴瘤患者需要注意的護理要點有哪些
1、心理護理:淋巴瘤的癥狀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同時治療后的副作用使淋巴瘤患者更加痛苦,多數人會出現情緒暴躁、失落狀態,作為家屬要多與淋巴瘤患者溝通,多關心、照顧淋巴瘤患者,多給予鼓勵,禁止情緒或言語刺激。
2、一般護理:要給淋巴瘤患者提供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早期淋巴瘤患者可適當活動,有發熱、明顯浸潤癥狀時應臥床休息以減少消耗,保護機體。保持皮膚清潔,每日用溫水擦洗,尤其要保護放療照射區域皮膚,避免一切刺激因素如日曬、冷熱、各種消毒劑、肥皂、膠布等對皮膚的刺激,宜選用純棉且寬松的內衣。
3、飲食護理:應給予淋巴瘤患者高熱量、高蛋白、豐富維生素、易消化食物,多飲水,以增強機體對化療、放療承受力,促進毒素排泄。另外,可以根據淋巴瘤患者的病情特點選擇合理的食物,如在放療、化療后可多桂圓、黃鱔、核桃、甲魚、獼猴桃、金針菜、大棗、葵花籽、蘋果、鯉魚、綠豆、黃豆、赤豆等。發熱宜吃黃瓜、冬瓜、苦瓜、萵苣、茄子、發菜、百合、莧菜等。胸痛淋巴瘤患者宜吃油菜、絲瓜、獼猴桃、核桃、蕎麥、楊桃、杏仁、茄子、桃、橙、麥、鯽魚等。
4、術后護理:早期淋巴瘤患者可適當活動,有發熱、明顯浸潤癥狀時應臥床休息以減少消耗,保護機體。患淋巴瘤的病人,應遵醫囑,按時服藥,接受化療,并須定時檢驗白血球,如果白血球降到4000以下,則應暫停化療。在治療過程中若有惡心、嘔吐、食欲差或輕度血尿、手麻、臉痛等癥狀,大多是藥物的副反應,應及時告訴醫生,采取適當的對癥措施,將會有所改善。淋巴瘤手術后的病人的生活應有規律,避免勞累及精神刺激,宜進食蛋白質、熱量、維生素含量較高的食物,以及新鮮的蔬菜和水果。
四、中醫分型治療淋巴瘤的具體方法
血熱瘀毒型淋巴瘤:
主證:發燒不解,時有盜汗,腫物不斷增大,有時皮膚搔癢,出現硬結或紅斑,口干舌燥,煩躁不安,大便干或燥結,舌質紅或暗紫,苔黃膩或光絳無苔,脈細而數或細弦。
治法:涼血化瘀,清熱解毒。
方藥:犀角地黃湯(《千金方》)合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鑒》)。水牛角30g,生地黃15g,赤芍12g,丹皮9g,金銀花15g,野菊花12g,紫地丁15g,蒲公英15g,紫背天葵9g。
腫物增大加夏枯草、玄參、浙貝母。發熱高者加半枝蓮、白花蛇舌草、蚤休。脅痛腹痛加郁金、薏苡仁、枳殼。
分析:熱毒之邪深入血分,應涼解毒散瘀。犀角地黃湯以水牛角涼血解毒,以生地黃涼血、養陰、清熱為主,配以芍藥、丹皮涼血散瘀,能直清營血之熱。五味消毒飲中金銀花、野菊花、紫地丁、蒲公英、紫背天葵五味均有清熱解毒之功,兩方配合,能清熱解毒,涼血散瘀。
肝腎陰虛證型淋巴瘤:
主證:五心煩熱,午后潮熱,腰酸腿軟,疲乏無力,納少胃呆,面蒼乏華,形體消瘦,多處淋巴結腫大。脈細數而弱,舌質紅或淡紅,薄白苔。
治法:滋補肝腎,補養氣血。
方藥:六味地黃湯(《小兒藥證直訣》)合八珍湯(《六科準繩》)。熟地12g,山茱萸12g,淮山藥12g,茯苓15g,澤瀉9g,丹皮9g,黨參15g,白術15g,甘草3g,當歸3og,川芎9g,白芍1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