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導致急性肝炎的病因究竟是什么
1、急性病毒性肝炎:目前已確定有甲、乙、丙、丁、戊共五種可致病的肝炎病毒。其他候選病毒與肝臟疾病特別是爆發性肝衰竭和慢性肝炎的關系尚未獲得廣泛的認同。
病毒性肝炎,是世界上流傳廣泛,危害很大的傳染病之一。早在公元前400年,希波格拉底就曾描述過流行性黃疸,直到公元8世紀PopeZacharias才觀察到該病的傳染特性。1908年,才發現病毒也是肝炎的致病因素之一。1947年,將原來的傳染性肝炎(infectioushepatitis)稱為甲型肝炎(HepatitisA,HA);血清性肝炎(serumhepatitis)稱為乙型肝炎(HepatitisB,HB)。1965年人類首次檢測到乙型肝炎的表面抗原。
2、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炎早期可無明顯癥狀,但肝臟已有病理改變。2周內大量飲酒(折合純酒精量80g/d)即可引起急性肝炎的表現,有明顯體重減輕,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全身倦怠乏力,發熱,腹痛及腹瀉,上消化道出血及精神癥狀。體征有黃疸,肝腫大和壓痛。
二、急性肝炎的癥狀你知道嗎
1、急性黃疸型肝炎
(1)黃疸前期:多緩慢起病,發熱輕或多無發熱常出現關節痛、皮疹。常見癥狀有乏力、食欲減退、厭油膩、惡心、嘔吐、有時腹痛、腹瀉。本期平均持續5-7天。
(2)黃疸期:發熱消退,自覺癥狀稍減輕,鞏膜及皮膚出現黃疸,數日至3周內達到高峰。尿色深黃可出現一過性糞便變淺。肝區痛、肝大、質較軟,有壓痛和叩痛。本期持續2-6天。
(3)恢復期:患者黃疸逐漸減輕、消退,大便顏色恢復正常,皮膚瘙癢消失,食欲好轉,體力恢復,消化道癥狀減輕,黃疸消退,肝功能恢復正常。本期一般為1-2個月。
2、急性無黃疸型肝炎
此型較多見,癥狀較輕,全身乏力、食欲減退、惡心、腹脹等癥狀。體征多見肝大、質較軟,有壓痛和叩痛。此型肝炎癥狀輕常被忽視診斷。病程約2-3個月。
有時病情的輕重不同,癥狀或體征的輕重也有所不同。
三、急性肝炎的保健方法是什么呢
1.高蛋白:肝臟是體內蛋白質分解和合成的重要器官,肝臟發生病變,影響消化酶的分泌,使胃腸蠕動減弱,食物的消化吸收受阻,蛋白質吸收、合成減少,且肝病時,自身蛋白質分解加速,大量蛋白丟失,血漿蛋白下降,使受損的肝組織難以修復,甚至因低蛋白而產生局部水腫及腹水,故應補充高蛋白的飲食。進食時,既要注意蛋白質的量,還要從質的方面加以選擇。在高蛋白食物中,必需選用含氨基酸豐富的食物,如蛋類、牛奶、瘦肉類和豆制品,而含脂肪過多的肥肉食后不易消化,常有脹悶感,故不宜食用。肉類食物宜選用魚肉、兔肉、雞肉、豬瘦肉等。豆類蛋白如豆制品、與動物蛋白同食,有互補作用,可提高其生理價值,但消化不良,食后有脹滿感者,豆腐不宜多食。
2.高碳水化合物:糖類是人體的熱量來源,因此注意糖類的補充。然而,糖類的供給要適當,不宜過量。攝入過多的糖分,會影響胃酸及消化酶的分泌,從而降低食欲。糖類容易發酵,產生大量氣體,易導致腹脹,尤其病人脾胃功能減退,出現腹脹、納少、舌苔厚膩時,更不宜過多食糖。同時,糖代謝過程比脂肪迅速,從而取代脂肪分解,導致脂肪貯蓄,易發胖或產生脂肪肝,影響肝炎的治療。因此,肝炎膳食糖量的供給,應適量而不宜過量。
四、急性肝炎的檢查方法都是什么呢
1.甲型肝炎:①急性期血清抗-H***IgM陽性。②急性期及恢復期雙份血清抗-H***總抗體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③急性早期的糞便免疫電鏡查到H***顆粒。④急性早期糞便中查到HAAg。具有以上任何一項陽性即可確診為H***近期感染。⑤血清或糞便中檢出H***RNA。
2.急性乙型肝炎:具有以下動態指標中之一項者即可診斷。①HBsAg滴度由高到低,消失后抗-HBs陽轉。②急性期血清抗-HBc-IgM呈高滴度,而抗-HbcIgG(一)或低滴度。
3.丙型肝炎:可作血清抗體(抗-HCV)、血清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等,免疫組化法檢測肝組織HCV抗原為較特異的方法。
4.丁型肝炎:與HBV同時或重疊感染。
(1)血清中抗-HD-IgM陽性,或抗-HD陽性,或HDAg陽性。
(2)血清中HDVRNA陽性。
(3)肝組織內HDAg陽性。
5.戊型肝炎:特異性診斷:急性期血清抗-HEV-IgM陽性,或急性期糞便免疫電鏡找到HEV顆粒,或急性期抗-HEV陰性而恢復期陽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