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孩子不聽話如何教育呢
孩子不聽話,總有些內在的特殊原因,此時父母就注意觀察分析,找對原因。對孩子要細心觀察,耐心誘導,堅決不能雙方對持。要明確你的規定,但要保證孩子知道這些規定是什么。
轉移孩子注意力
小孩子到一定年齡,都要經歷逆返心理時期,大人說怎樣,他偏不怎樣,這就是不聽話。遇到這樣的孩子,要耐心說服,說服半天也不管用,就不妨將事情擱下來,做點別的,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這樣過一會兒,再去引導說服孩子,也許效果就好多了。
找出原因對癥下藥
孩子不聽話,總有些內在的特殊原因,此時父母就注意觀察分析,找對原因。比如說,孩子心里不了什么委屈,心里不痛快,又說不出來,無法釋懷,就借機向父母發泄,事事和父母對著干。這時候就要想辦法讓孩子將內心委屈釋放出來。再比如,孩子生了病,身體不舒服,心里難受,但大人沒有發現,還按照常規來對待孩子,孩子就會特別的“犟”。
總之,對孩子要細心觀察,耐心誘導,堅決不能雙方對持,這樣下去要么就是大人終究犟不過孩子,最后聽了孩子的,助長了孩子的凡事不滿意就鬧下去的壞脾氣;要么就是父母忍不住打孩子,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
給寶寶制定一定的規則
要明確你的規定,但要保證孩子知道這些規定是什么。清楚地告訴他:“我們不能打人。如果你生氣了,要告訴明明,你想把玩具要回來。”或者“別忘了,在停車場一定要拉著媽媽的手。”
如果你的孩子服從這些規則時有問題(每個孩子都如此),那就再想辦法。比如,如果他因為感覺自己受到冷落而打了妹妹,那么就讓他幫忙給妹妹喂飯或洗澡,然后為他安排一個可以和你單獨在一起的特別時段。如果他因為怕黑而從床上溜下來,那就在他的床頭柜上放一把手電筒好了。
二、孩子不聽話的原因是什么呢
1、嬰幼兒心理發展的必經階段
寶寶兩歲以后,自我意識開始發展,活動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有所提高,加上他開始意識到了“我”的力量,因而什么事都想參與,但這種表現往往與你的規范相抵觸。如果你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到他身上,他就會反抗,進而產生挫折感,時間一長就變得越來越“不聽話”。
2、寶寶的好奇心得不到滿足
寶寶好奇心強,對什么都要摸摸碰碰。如果你不理解這種好奇的探索心理,認為寶寶是在胡鬧、調皮而限制他的行動,甚至訓斥、打罵他,很容易引起寶寶不滿,“不聽話”就由此而生了。
3、寶寶的運動能力發展了
隨著體格的快速發展,寶寶的身體活動能力逐漸成熟,異常渴望擴大自己的獨立活動空間,因此不斷地去獨立嘗試做新的事情。這時,很多媽媽對寶寶的行為會加以阻攔和限制,使寶寶產生不滿情緒,自然就跟媽媽對著干了,所以“不聽話”。
三、孩子不聽話大人能打嗎
雖然體罰孩子有許多負面的影響,但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也有不得不打的時候,有時候,一時氣不過打了不聽話的孩子,也是許多父母經常會出現的情形。家長們應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盡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用自然后果懲罰孩子。
1、盡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不打孩子應該是一個理想的狀態。
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不要急于打孩子,因為沖動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適得其反。這時候,你可以向孩子說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讓孩子知道你對他剛才行為的不滿。比如,告訴孩子“我現在心情不好!”“你這樣做我很不滿意!”“我不喜歡你這樣沒禮貌!”“你的表現很讓我傷心!”等。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于平靜自己的情緒,也有助于讓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來想問題,從而促進孩子的反思。
2、用自然后果懲罰孩子
孩子犯了錯,無須過多批評,讓孩子自己承受行為的過失或者錯誤造成的后果。對于年幼的孩子,家長還可以告訴孩子修正錯誤的具體方法,指導孩子自己去彌補錯誤。比如,牛奶打翻了,就不能喝牛奶了。同時,孩子還需要自己來清理桌子上的牛奶。
這樣不但讓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錯誤可能導致什么結果,也能夠讓孩子在承擔后果的過程當中產生悔改的想法,有利于避免孩子再犯同類錯誤。
3、用間接的方式懲罰孩子
如果孩子的過錯不大,家長可以對孩子已經發生的錯誤不過分追究,而是通過給孩子使個眼色、對他的行動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歡的東西、限制他***的時間等間接懲罰的手段與方式,讓孩子記住這次教訓。比如,玩具不收拾好,就取消看動畫片的時間。
當然,父母最好還要對孩子以后的行為提出明確的要求,孩子應該怎么做、達到什么要求或標準,表明對孩子下次行為的期望。比如,如果每次主動把玩具收拾好,可以增加看動畫片的時間。
4、打孩子時不要情緒化
如果出現了不得不打孩子的情況,比如,在多次勸告無效的情況下,孩子依然不停鬧騰而影響到了自身的安全、周圍人和周圍的環境時,父母首先要穩定自己的情緒,冷靜面對孩子的問題。因為在情緒激動的時候打孩子,不僅不能指出孩子的錯誤,還會讓孩子感到難堪,從而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這時候的孩子,因為著眼點在父母激烈的情緒上,往往不會認為自己有錯了,只會覺得自己是個壞孩子。
5、讓孩子明白自己被打的原因
在迫不得已要打孩子的時候,父母要把打孩子當成一種教育的儀式,一定要明確告訴孩子,他為什么會挨打,這次要打幾下,下次再犯錯誤要如何處理等。
打的時候不要太重,也不要以打孩子來發泄自己的不良情緒,更不能不分青紅皂白抬手就打孩子。
打完孩子后,一定要哄哄孩子,讓孩子明白,打了他,爸爸媽媽也很傷心。最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即使他錯了,爸爸媽媽還是愛他的。打他只是為了讓他記住,下次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6、不要打2歲內和6歲后的孩子
歲前的孩子由于心智發展不成熟,缺乏規則意識是正常的。打孩子對于孩子來說,沒有警示作用,反而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完善,自尊感也越來越強。6歲后的孩子就已經是懂道理的年齡了。這時,父母更需要用講道理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避免打罵在孩子心里產生負面影響。
四、不聽話的孩子長大后有主見嗎
有的父母常抱怨自己的孩子脾氣怪,犟得很,不讓他做的事偏要做,要不就哭啊,鬧啊……這些是否孩子任性呢?孩子生下來猶如一張白紙,孩子任性的確很常見,但并非天生,主要是由于教育不當引起的。
順從與反抗
孩子在3歲之前,一般都比較順從,父母說什么,就聽什么;父母說這些東西不準碰,他就不碰。
這樣的孩子常會得到父母、親友的贊揚:“這孩子真聽話”。接近3歲時,父母直覺感到孩子開始變了,變得不那么“聽話”了。這時,正是孩子形成獨立性和任性的開始,父母要善于發現孩子的變化,并注意教育引導。
信任自己,信任別人,對事有獨立性,這是性格中很重要的品質,這種品質在很小的年齡階段就已開始萌芽,而且跟以后的性格形成密切相關。心理學家曾分別挑選了100名3~5歲反抗性強和100名幾乎看不出反抗的兒童,并對這些兒童進行追蹤性研究。研究發現,這批兒童到青年時,原來反抗性強的一組對象,有84人意志堅強,有主見,能獨立地分析和判斷事物并作出決定;而原來“無反抗性”的一組人,只有26人成為意志堅強的人,其余的人相對顯得碌碌無為。
任性的行為界限
孩子有天生的好奇心、模仿性,生活上常有這樣的實事:2歲左右的幼兒自己拿著匙吃東西,吃得狼藉不堪,還把瓷匙敲碎;人沒有掃把那么高,卻拿著掃把掃地,父母剛把垃圾掃攏,寶寶卻把垃圾掃開。像以上行為,可能遭到父母責罵,其實,這正是孩子表達主動性、獨立性的行為,并不是任性,父母不但不應該責罵,還應該給予鼓勵、表揚和引導。
有的孩子被嬌養過甚,吃東西挑東挑西,父母給他吃茶葉蛋,他非要吃攤販賣的醬燴蛋;父母特地再給他燒了醬燴蛋,他又非要吃茶葉蛋。有的孩子在吃飯時邊吃邊玩,當父母收起玩具時,就賴在地上打滾。像這種行為,就屬于任性了。
如何糾正孩子任性
對孩子的任性行為,必須糾正。
第一,家長應要求孩子有一定的行為界限,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要讓孩子明白,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并鼓勵他堅持執行。不能總跟孩子說:“就今天這一次啦”、“下不為例啦”。
對孩子超越行為界限的事,決不能遷就,否則,只會嬌慣孩子,助長孩子的任性毛病,以后難以改正。還須注意的是:父母必須一致。
第二,在孩子任性時,父母要善于把孩子的興趣引開去,以轉移他的任性。例如,孩子進入超市,吵著要買糖果,看見氣球,又鬧著要氣球,此時,父母可設法讓孩子去觀察某一事物,使他忘掉剛才哭喊著要的糖果、氣球。
第三,父母要注意教育方法,要有耐心。當孩子哭鬧時,父母可采取漫不經心的態度,讓孩子感到,他的哭鬧嚇唬不了誰,讓他漸漸安靜下來。有的孩子自尊心太強,父母可適當給他一個“臺階”,幫他“收場”,然后再通過“擁抱——對視——談話”的方式進行教育。
擁抱,可使孩子感受到,雖然他做了錯事,父母還是愛他的,使孩子對父母不產生抵觸情緒。
對視,可讓孩子從父母的眼神中,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和對他任性的不喜歡。
談話,要簡短明了,使孩子在保持自尊心的前提下,明白自己錯在哪里,今后該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