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寶寶拉稀的6大元兇
1、細菌感染:嚴重腹瀉(有時伴有嘔吐),同時有腹痛、血便、發燒,往往是病毒或細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引起的。這種感染有些是可以自愈的,但有些也可能非常嚴重(比如由半生不熟的肉類里含有的大腸桿菌引發的感染)。因此,如果你的寶寶有上述癥狀,就應該帶他去看醫生。醫生會給他做檢查,還可能會做大便培養來看看是否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
2、抗生素:如果你的寶寶在抗生素治療期間或治療后發生腹瀉,可能與藥物有關。告訴醫生,看看是否可以換用其他藥物或療法。
3、胃腸炎:胃腸炎(也稱為腸胃感冒)是胃和腸道的一種炎癥,可以引起嬰兒、兒童和成人的腹瀉。胃腸炎很常見,可以由很多不同的病毒引起。最常見的病原是輪狀病毒,由于腹瀉住院的小朋友中有一半是感染了這種病毒,好發于秋末冬初。如果你的寶寶拉肚子,并伴有胃痙攣、嘔吐、低燒,那很可能是胃腸炎。請注意,如果寶寶吃的或喝的不多,可能會失去很多水分。
4、寄生蟲:寄生蟲感染也可能引起腹瀉。比如賈第蟲病(也叫梨形鞭毛蟲病)就是由一種寄生在腸道內的、要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寄生蟲引起。集體生活時寄生蟲很容易傳播,而且需要特殊藥物治療。所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比如更換尿布后勤洗手,是終止寄生蟲感染傳播的最好方法。
5、食物因素:喝太多果汁(尤其是含有山梨醇和高濃度果糖的果汁)或太多含糖飲料也可能會使寶寶肚子不舒服,大便變稀。給寶寶少吃點這些食物,應該1周左右就能好轉。建議不要給6個月以下的寶寶喝果汁,6個月以后,每天果汁的攝入量也不要超過大概113~170毫升。配方奶沖調不當也可能引起寶寶拉肚子,所以當你沖奶時要按比例加水。
6、牛奶過敏:牛奶過敏的現象并不少見,也能引起腹瀉,有時候還能引起嘔吐。如果你的寶寶對牛奶過敏,他可能在喝了以牛奶為原料的配方奶或吃了奶制品(如果他已經開始吃輔食)后幾分鐘到幾小時的時間內就會表現出過敏癥狀。如果你懷疑寶寶拉肚子與牛奶有關,請找醫生詳細咨詢。
二、如何應對寶寶拉稀
1.調整飲食,少量多次
若寶寶的食物是母乳,則繼續用母乳喂養,而考慮到母乳前后半部分的成分發有較大的關系,建議喂食的前奶多于后奶,這樣可以吸收更多的蛋白質而非脂肪。若寶寶的食物不是母乳并開始添加輔助性食物,則要對其進行控制,選擇平和、細軟、少油、易消化的食物,通過少量多次的辦法減少進食量,必要時在短期內停止給寶寶喂食輔食,使用腹瀉奶粉等。等腹瀉結束后,也要循序漸進,慢慢恢復常態。
2.外用藥物代替抗生素
對于各類細菌感染和其他微生物感染,抗生素雖然能夠有效治療,但遺留下的副作用卻讓人膽寒,更何況有的嬰兒腹瀉的病因與細菌感染沒有一點關系。嬰兒腸道內的菌群生態系統還較為脆弱,抗生素的使用極有可能殺害有益菌群,不僅不能有效治療腹瀉,還會對寶寶的健康造成危害。
3.補充水分,避免油膩
在寶寶腹瀉期間,及時為寶寶補充水分是最緊迫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水分的流失兇猛而快速,如果寶寶長期處于脫水狀態,則會阻礙身體正常新陳代謝,情況將會變得非常不利,寶寶也很難恢復過來。媽媽可以給寶寶喂一些胡蘿卜水或寶寶平時愛吃的低糖果汁等,避免脫水。除了補充水分,還要補充營養,不要因為寶寶拉肚子就什么也不給吃,粥、土豆泥、熟蘋果泥等都是寶寶可以消化的食物。而一些油膩的食品脂肪含量過高,寶寶既沒有胃口,也不能消化,容易造成寶寶負擔,對于這類食物則要做到真正禁食。
4.母乳哺育,預防腹瀉
對于寶寶來說,母乳所含的營養物質是全方位的,足以滿足寶寶的營養需求,而其中所含的免疫球蛋白能夠增強寶寶的免疫系統,提高抗病力。并且母乳的溫度適宜,新鮮潔凈,質地均勻,容易消化,可以緩解嬰兒腹瀉,與止瀉藥相比更加安全健康。新媽媽若能堅持用母乳喂養寶寶,相信寶寶腹瀉的概率會大大降低,身體素質也更好。
三、推薦幾個治療小兒拉稀實用偏方
1、黃瓜5條洗凈去瓤,切成條,加少許水煮沸去掉多余的水,趁熱加入蜂蜜100克,調勻至沸即成。日服2~3次,適量服。治療小兒夏季發熱泄瀉癥。
2、在高梁吐穗時,剪取其剛生長出來的嫩烏霉(未黑的),2~5個,用水洗凈吃。治小兒腹瀉。
3、將白果仁曬干(銀杏),研末,將雞蛋從上端用小釘扎一個小孔,再將白果粉末裝入雞蛋內。再將雞蛋置放燒架上微火烘燒至熟,去皮食用。治小兒消化不良性腹瀉癥。
4、茄子根10克,生姜3片,水煎服1--2次/日。
5、大麥牙10克,生姜2片,水煎服1--2次/日。
6、米糠50克,柿干50克,炒黃研末。2--3克/次,2--3次/日。
:患腹瀉時,常有人提議吃些糖粥,或喝些糖水,以補充丟失的液體,事實上這個辦法不可取,糖到腸內常會引起發酵而加重脹氣,故在腹瀉時,有脹氣是應不吃糖或少吃糖,小孩吃完藥后也應盡量吃些別的東西,不用糖來矯正口苦。
四、寶寶拉稀的家庭護理方法有哪些
小兒腹瀉是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常見病、多發病,2歲以下的小兒易得此病,需引起家長重視。家長要認真做好護理,護理的要點如下:
隔離與消毒:接觸生病寶寶后,應及時洗手;寶寶用過的碗、筷、奶瓶、水杯等要消毒;衣服、尿布等也要用開水燙洗。
調整飲食:母乳喂養的,母親應盡量少吃油膩食物,多飲水,以稀釋奶液,縮短每次哺乳時間。人工喂養的,要暫停喂牛奶,可改為脫脂奶或米湯。吐瀉嚴重的患兒,暫時禁食6~8小時,吐止后可給以口服補液鹽溶液。1歲以上的寶寶,也要注意不吃難消化和油膩的食物。
注意觀察病情:記錄患兒大便、小便和嘔吐的次數、量和性質,就診時帶上大便采樣,以便醫生檢驗、診治。
外陰護理:勤換尿布,每次大便后用溫水揩洗臀部(女孩應自前向后沖洗),然后用軟布吸干,以防泌尿系統感染或尿布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