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脫肛的飲食禁忌有哪些呢
脫肛患者飲食有忌:
(1)忌辣椒、蒜、花椒、烈性酒等刺激性食物。
(2)忌肥甘厚味之品,如肥肉、多油湯類、糯米飯、糍粑等黏滯難消化食物。
(3)久瀉者忌蜂蜜、蔥、蒜、豆類、土豆、蘿卜、芹菜、韭菜等質粗通便食品。
(4)忌煙、酒。
脫肛患者飲食有宜:
(1)宜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如菠菜、小白菜、蕹菜、香蕉、梨、蘋果以及山藥、扁豆、蓮子、鱔魚、甲魚、豬瘦肉、豬腸、糯米粥、蓮子湯等補脾健胃、益氣升提的食品。
(2)飲食宜營養豐富,多食蛋類、瘦肉、動物內臟、豆類及豆制品、魚類。
(3)宜多食酵母、粗糧及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
(4)久瀉者宜食含纖維素少的水果,如香蕉、菠蘿、蘋果泥以及各種青菜菜泥,少油膩、富脂肪食品。
二、脫肛有哪些癥狀呢
一、早期:便后有黏膜自肛門脫出,并可自行縮回;以后漸漸不能自行回復,需用手上托能復位,常有少許黏液自肛門流出,排便后有下墜感和排便不盡感,排便次數增多。
二、晚期:脫肛在咳嗽、噴嚏、走路、久站或稍一用力即可脫出,脫出后局部有發脹感,也可感到腰骶部脹痛,脫出的黏膜有黏液分泌,黏膜常受刺激可發生充血、水腫、糜爛和潰瘍,分泌可夾雜血性黏液,刺激肛周皮膚,可引起瘙癢。
三、嵌頓:由于肛括約肌松弛,很少發生嵌頓,一旦嵌頓發生,病人即感到局部劇痛,腫物不能用手托復位,脫出肛管很快出現腫脹,充血,黏膜皺襞消失。如不及時治療,可發生絞窄和壞死。在臨床上,脫肛按脫垂程度輕重分成三度:一度為直腸黏膜脫出,二度為直腸全層脫出,三度為直腸及乙狀結腸脫出。
三、日常有哪些方法能夠治療脫肛
1.一般治療:去除病因,如治療便秘,慢性咳嗽及前列腺肥大等,每日行提肛鍛煉數百次,增強括約肌功能,防止脫垂。并養成良好的大便習慣,縮短排便時間,脫垂后立即復位,防止水腫,嵌頓。
2.膠布貼合法:適用于幼兒早期直腸脫垂,將脫垂直腸復位,如脫出時間較長,有充血、水腫者,取俯臥位或側臥位復位脫垂。復位后立即做直腸指診,將脫垂腸管推到括約肌上方,然后用紗布卷堵住肛門,再將兩臀部靠攏,用膠布固定。暫時堵住肛門,短期內防止因小孩啼哭或腹壓增加時再脫出。
3.硬化劑注射療法:適用于病程較長的兒童及用膠布粘合法無效者,以及成人輕度直腸脫垂。用骶管麻醉或局麻,兒童可用全麻。常用的有骨盆直腸間隙注射法和黏膜注射法。前者目的是使直腸和周圍組織黏連固定,后者是使黏膜與直腸肌層黏連固定。
4.手術療法:適用于非手術治療失敗或成人完全性直腸脫垂。常用的手術有經腹的如Goldberg手術(即直腸縫合固定加乙狀結腸部分切除吻合術)、Orr手術(直腸骶骨懸吊術)、Ivalon海綿植入術、Nigro手術(適用于盆地缺損較大,直腸角完全消失的完全性直腸脫垂)和直腸前壁折疊術;經會陰的如Altemeir手術(適用于年老體弱,不能耐受經腹手術的患者)和肛門環縮術(適用于年老、體弱不能耐受交大手術者,或作為輔助治療。)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手術技術的發展,也開展了經腹腔鏡手術治療直腸脫垂,適用于直腸脫垂行懸吊術者,并且無嚴重心肺功能障礙,無人工氣腹及全麻的禁忌癥。操作與直腸懸吊術相同,但患者痛苦小,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近年也有使用PPH吻合器治療的,但遠期療效仍不能明確。
四、如何去幫助脫肛患者有效護理
起坐法:在家長看護下,將嬰兒的臀部及大腿用力夾緊、伸直,然后囑孩子由平臥位慢慢坐起,若不能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坐起,可助一臂之力,連續3-5次,每日2-3次。
爬行法:讓孩子兩手臂放開,腹部著床,臀部、大腿及小腿用力夾緊、伸直,利用腹部及臀部肌肉的收縮一起一伏,蠕動前進。這兩種方法均可提高腹肌和肛周肌的收縮功能,從而達到治療脫肛的目的。
改變大便體位:反復發作且又能自動回納的脫肛患兒,關鍵在于改變大便的體位。應避免蹲式大便取直著大腿的姿勢由家長抱著排;較大的孩子可坐高腳痰盂,或將痰盂放到小凳上;也可采用臥位排便。這樣就不易脫出,一般堅持1-2個多月嬰兒可痊愈。
手法復位:排便后直腸脫出而不能自行回納的嚴重脫肛患兒,應采用手法復位。即家長用右手拇指輕輕地按壓在脫出的直腸表面,然后稍用力將其回納。
壓迫療法:對于復位后又立即脫出或平時一直脫出在外的患兒,可采用壓迫療法。將脫出的直腸用手法復位后,用紗布疊成厚墊,壓住肛門,然后用膠布將兩側臀部橫向拉緊粘牢。這樣每天堅持便后壓迫,并臥床休息1-2周。
坐浴療法:取五倍子、地榆、土黃連各50克,水煎外洗,趁熱坐浴20分鐘,使藥力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輕者1-2次即可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