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鉛中毒的癥狀到底是什么
鉛中毒初期呈現消化道癥狀時,應與急性胃腸炎,病毒性肝炎等鑒別;有腹絞痛時須與急腹癥鑒別;發生腦病征象時應和腦炎,結核性腦膜炎,腦腫瘤及手足搐搦癥區別;遇有末梢神經炎癥狀和體征時,須和脊髓灰質炎及白喉性神經麻痹區別。
急性中毒病兒口內有金屬味,流涎,惡心,嘔吐,嘔吐物常呈白色奶塊狀(鉛在胃內生成白色氯化鉛),腹痛,出汗,煩躁,拒食等,當發生急性鉛中毒性腦病時,突然出現頑固性嘔吐(可為噴射性),并伴有呼吸,脈搏增快,共濟失調,斜視,驚厥,昏迷等;此時可有血壓增高及視神經乳頭水腫,小嬰兒前囟飽滿,甚至顱骨縫增寬,頭圍增大,重癥鉛中毒常有陣發性腹絞痛,并可發生肝大,黃疸,少尿或無尿,循環衰竭等,少數有消化道出血和麻痹性腸梗阻,病兒大都不發熱或僅微熱,病期較長的患者并有貧血,面容呈灰色(鉛容),伴心悸,氣促,乏力等,牙齒與指甲因鉛質沉著而染黑色,牙齦的黑色"鉛線"很少見于幼兒,四肢麻木和肢體遠端出現腕垂,踝垂征等在嬰兒時期較為少見;指,趾麻木則為較大病兒常訴癥狀,有時可見肢體癱瘓,若發生肋間肌癱瘓,則可出現呼吸困難,甚至呼吸衰竭,慢性鉛中毒多見于2~3歲以后的患兒,一般從攝毒至出現癥狀約3~6月。
二、鉛中毒應該吃什么好
1、供給少鈣多磷或低鈣正常磷的成酸性飲食,使鉛形成磷酸氫鉛,易于從骨骼中游離,進入血液而排出體外。但應該注意要防止在短時間內有大量的鉛從骨骼中游離出,以致血鉛濃度過高,發生急性中毒癥狀。為此,可將少鈣高磷的成酸性飲食與正常飲食交替食用。
2、充足的維生素,已據報道,鉛在體內造成的維生素C的損失,可由維生素C的大量攝入而得到補充。維生素C能與鉛結合形成溶解度較低的維生素C鉛鹽,可降低鉛吸收的速度。故可減輕鉛在體內的毒性。
3、要供給充足的蛋白質,一般以1.2-1.5天/公斤體重為宜,同時更應該注意蛋白質質量,應供給營養價值較高的優質蛋白,如:肉類、禽類、蛋類、魚類、豆制品等。
4、可溶性纖維,如:瓜膠、果膠等可使腸內的鉛沉淀,減少鉛的吸收,故可多吃含瓜膠、果膠等較高的食物。如:南瓜、香蕉、海帶、木耳等。
三、導致鉛中毒的病因到底是什么呢
誤食過量含鉛藥物如羊癇風丸,鉛丹,黑錫丹,密陀僧等可致急性中毒,鉛毒亦可由呼吸道吸收,如含鉛的爽身粉(可被嬰兒吸入),燃燒電池筒等所產生的含有鉛化物的煙塵均可導致嬰,幼兒吸入中毒,小兒生活在周圍有鉛塵的環境中,可經常吸入一定量的鉛質,鉛業工人的工作服長期帶回家中污染塵埃,可使他們的孩子經常吸入含有鉛毒的塵埃而發生有癥狀的鉛中毒。
鉛入人體后,被吸收到血液循環中,主要以二鹽基磷酸鉛,鉛的甘油磷酸鹽,蛋白復合物和鉛離子等形態而循環,最初分布于全身,隨后約有95%以三鹽基磷酸鉛的形式貯積在骨組織中,少量存留于肝,腎,脾,肺,心,腦,肌肉,骨髓及血液,血液中的鉛約有95%左右分布在紅細胞內,血液和軟組織中的鉛濃度過高時,可產生毒性作用,鉛儲存于骨骼時不發生中毒癥狀;由于感染,創傷,勞累,飲用含酒類的飲料或服酸性藥物等而破壞體內酸堿平衡時,骨內不溶解的三鹽基磷酸鉛轉化為可溶的二鹽基磷酸鉛移至血液;由于血液中鉛濃度大量增加,可發生鉛中毒癥狀。
四、鉛中毒怎么診斷好
1,鉛測定
血鉛測定值一般達1.44~2.4μmol/L(30~50μg/dl)即有診斷意義,但因鉛離開血液較快,故此項檢查僅在急性中毒時診斷價值較大,一般兒童血鉛超過2.88μmol/L(60μg/dl),可出現明顯的神經系統損害癥狀和體征;若血鉛水平持續高于1.92μmol/L(40μg/dl),則可有不同程度的神經系統損害,最近有人曾作4~12歲兒童血鉛測定,證明血鉛超過1.18μmol/L(24.5μg/dl),即有可能發生精神發育異常,目前,美國疾病控制中心規定鉛中毒的定義是全血鉛含量≥1.2μmol/L(≥25μg/dl),認為在這個血鉛含量時,即可出現無癥狀的兒童鉛中毒,對紅細胞,周圍神經,腎,免疫系統,骨和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均產生惡劣的影響,尿鉛測定可作診斷參考,其正常上限值為0.39μmol/L(0.08mg/L),但因有某些因素影響,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差異,關于爽身粉的鉛檢查,可加少許醋酸,再滴1%碘化鉀溶液,如出現金黃色,即為含有鉛質。
2,周圍血象
中度以上鉛中毒患兒可有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減少,點彩紅細胞增加,網織紅細胞及多染性紅細胞亦常增多,但其特異性均較差,檢查熒光紅細胞為鉛中毒早期診斷有價值的方法之一,其常用標準如下:1%以下為正常,超過2%~10%為輕度增加,超過10%為過高,但非鉛中毒的特異診斷方法。
3,驅鉛試驗
對有鉛接觸史而無明顯癥狀的病兒,尿鉛測定正常,可作驅鉛試驗,一般用依地酸二鈉鈣(Na2CaEDTA)500mg/m2單次肌注,收集其后8小時的尿檢測鉛含量,若對于所注入的每mg依地酸二鈉鈣之尿鉛排出量大于4.83μmol(1μg),則提示患者血鉛濃度超過2.64μmol/L(55μg/dl)。